2018年10月15日,日本宮內廳宣布,允許考古界挖掘和調查日本最大的大山古墳,仁德天皇陵。
消息一出,日本國內一片嘩然,出現許多反對擔憂之聲。
一種反對聲音是說:這是皇室祖先的墳墓,怎麼能為了考古去擾動呢?對祖先太不敬了。
另一種聲音則是擔憂:萬一挖出來一考證,發現里面埋的是中國秦朝時,出海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徐福怎麼辦?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種擔憂呢?
在日本堺市大仙町,有一座日本最大的古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墓。
圖1 仁德天皇陵
它的面積達46.4萬平方公尺,接近25萬平方公尺的秦始皇陵的兩倍,幾乎是5.29萬平方公尺的胡夫金字塔的九倍。
陵墓前圓后方,樣子看起來像一把U型鎖,坐南朝北,長486米,最寬處有305米,高35米,有3層。
但奇怪的是,如此巨大的一座陵墓,日本人竟然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誰。只是被官方指定為仁德天皇,因此它被稱為仁德天皇陵。
仁德天皇是日本第16代天皇,在位時間大約是公元4世紀后期至5 世紀前期。
圖2 陵墓構造圖
據說仁德天皇出生的時候,有一只大鷦鷯飛進了產房里,他的父親應神大王和大臣們認為是吉祥的預兆。
于是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大鷦鷯,所以他又別名大鷦鷯尊,大雀命。
公元4、5世紀期間,我們正在經歷一段大分裂,南北朝時期。
而日本一個叫大和的國家,卻迎來了春天。
在大和國家之前,日本沒有統一的政權,日本列島上林立著許多各自為政的小國家。其中比較大的是邪馬台國。
邪馬台國是女王當政,和三國時期的魏國有來往,向魏國朝貢,也接受魏王的賞賜。
圖3 仁德天皇畫像
邪馬台女王卑彌呼被魏王封為親魏倭王,還賞賜了金印、紫綬和絹帛、銅鏡等財物。
邪馬台當時是30多個小國家的盟主,它衰落之后,大和國于3 世紀中葉以后的大和興起,也就是現在的奈良縣。
之后逐漸吞并別的小國,到5 世紀時基本上統一了日本列島。
也有種說法說邪馬台就是大和國,因為日語中「大和」的發音便為YAMATO,邪馬台是當時中國人對YAMATO這個詞發音的翻譯。
大和雖然說統一了日本列島,但并沒有直接的統治權,它實際只是各氏族貴族的共主,權利還是在各地的貴族手中。
圖4 邪馬台國當時的外交關系
但它創造的文明是日本文化的源頭,所以日本人都統稱自己為「大和民族」。
就像我們會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一樣。
因為仁德天皇在位時期,日本國家實力較為強盛,所以是有實力可以花大量人力物力為自己修建陵墓的。
大和時期,日本受中國的影響,天皇和貴族都以修建高大的墳墓為榮,所以這個時代又被稱為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早期的古墳是借了自然山丘的勢,在山丘頂上挖一個豎穴,然后將棺材放進去,再把山頂修成方形,就當做是一個墳,到了后期也開始堆土為丘。
圖5 古墳時代(右)至現代服飾上的演變
仁德天皇墓就屬于堆土為丘。
它是修建在平地上的,人力搬運來封土堆成了這座墳墓。
根據計算,仁德天皇墓所用的土總共約一百四萬立方米,若按每天2000人建造來計算,需要花費15年零8個月的時間。
而且墓里的隨葬品有很多,1872 年,墳墓的方形部分崩壞,露出里面橫穴式石室。
石室里有一具石棺,棺外有鎏金銅甲胄、刀、玻璃器、銅鏡,馬鐸等陪葬品。
墳墓外面的頂上還排列著許多黏土燒制的房屋、犬馬、女子、仆人、水鳥等埴輪和葺石。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