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五年,曹髦無法坐視被司馬昭廢除,打算先發制人,于是召集心腹,對他們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雖然手下人知道希望渺茫,對其百般勸阻,但曹髦依舊沒有聽從,自小骨子里帶著皇族傲氣的他,帶著僅有侍衛發起絕地反撲......
最開始,他本打算進宮先稟報郭太后,但因有侍衛叛變,曹髦的舉動被司馬昭所洞察,最終被攔了下來。
曹髦見狀,拔出配劍,率領宮中侍衛、奴仆數百人要打出城去。即便遭到司馬昭弟弟阻撓,他也依舊不為所動,以天子之威迫使士兵們不敢輕舉妄動。
之后他繼續向相府前進,來到皇宮南闕,剛好撞上賈充的數千死士。曹髦依舊無所畏懼,拿著寶劍指著眾人,向他們大喊:「敢動者滅其族。」
賈充手下見狀,紛紛退去,眼看天子就要打出去,迫不得已,賈充只能暗示一旁的太子舍人成濟:「司馬家事若敗,汝等豈復有種乎?何不出擊!」
之后又說道:「(司馬公)蓄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也,無所問也。」于是,成濟果斷拔出長戈,上前殺死曹髦,就此幫助司馬昭弒君。
此事過后,引起軒然大波,民間紛紛流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司馬昭弒君的罪名,也被歷史記載。該罪名為歷代所指責、怒罵,就連司馬昭的后人都感慨:這樣的國家怎麼能夠長久?
可以說,曹髦雖然無法改變自己曹魏的命運,但他卻用自己的死,把司馬昭名聲徹底搞臭,讓司馬家族政權得國不正,為后世所唾罵。
對于這一結局,歷史學界有很多的說法,例如有人就提出:為什麼司馬昭不把在場的人全部殺光,將皇帝之死掩蓋下來?
也許是受電視劇的影響,我們經常看到大反派掌握生殺大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甚至可以做到以殺止殺的地步。
畢竟,在電視劇的演繹中,只要掌握權力殺的人頭滾滾,歷史自然也就被掩蓋了下來。
那麼問題來了,連我們這些不懂權力斗爭的人都知道,為何名聲臭到極致的司馬昭卻不這麼干呢?難道他是良心發現了?其實這背后有著較為復雜的原因。
根據資料記載:在弒君事件爆發后,司馬昭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然后嚎啕大哭,幾至昏厥。在哭完后,他立刻開始追查所謂的元兇,并且要求群臣一起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與司馬家族有通家之誼的陳泰對此十分激動,他堅持:「獨有斬賈充 ,少可以謝天下耳。」一時之間,群情激憤,人人都想要殺賈充而后快。
但司馬昭肯定舍不得這個心腹,于是就開始轉移矛盾。
司馬昭當時表示:「(成濟)濟妄入陣間,以致大變,哀怛痛恨,五內摧裂。濟干國亂紀,罪不容誅,輒收濟家屬,付廷尉。」
也就是說,誰都沒有錯,最大的錯誤就是殺死皇帝的成濟,此人承擔了所有的罪過。
于是皇帝決定捕殺成濟兄弟,面對必死之局,成濟兄弟脫光衣服跑到屋頂上,拒不服罪,而且大罵司馬昭,最后被士兵射殺。
殺死直接兇手后,司馬昭還是有些后怕,于是又上書郭太后,請求誅滅成濟三族。太后也同意了,于是成濟三族被殺的片甲不留,成為了平息這一事件的犧牲品。
如此說來,司馬昭并不是沒有殺人,而是大開殺戒,不過卻并沒有殺死知情人,而是選擇向眾多知情人妥協。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