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歷史上恐怕是知名度最高的謀士之一了。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絕對是頂級謀士的陣營,不可否認的是,劉備能夠有諸葛亮這樣的謀士,讓蜀漢的國力走向了強大。可是諸葛亮發動了北伐戰爭,在蜀后主劉禪時期,導致了國力下降。
蜀后主劉禪即位之前,出現了一件事,就是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現如今看來,夷陵之戰的出現,讓蜀后徹底的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在當時來說,夷陵之戰的出現,是劉備的一個錯誤決定,要知道是孫劉聯盟才讓劉備有了立足之地。
那麼劉備反過來進攻東吳,這顯得有些不厚道。可問題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現如今看來,夷陵之戰發動的真實原因,恐怕與關羽的死沒有什麼關系。原因就是當時的關羽已經死后兩年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為何突然決定伐吳?
這顯然是不太合理的。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昭烈帝。劉備登基第二天,就開始與群臣商量為殉難的關羽報仇雪恨,討伐東吳。夷陵之戰在此之后就發生了,由此也就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最后一個。夷陵之戰出現后,蜀漢大軍是順風順水的。
可問題是,隨著陸遜的出現,蜀漢大軍節節敗退。「年輕后生」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那麼這直接導致了蜀漢對待七十五萬大軍被擊敗。在此之后,劉備的蜀漢大軍徹底敗退,陸遜的出現簡直就是劉備的克星。夷陵之戰失敗后,劉備徹底的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按照當時的環境來說,蜀漢應該積攢國力,而不是發動戰爭。現如今的三國迷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就是假如諸葛亮代替劉備,負責夷陵之戰,率領蜀漢七十五萬大軍伐吳,會是什麼結果呢?不得不說這樣的設想是有根據的。
蜀漢后期,諸葛亮確實主動發動了戰爭。首先來說,劉備選擇進攻東吳的時間是盛夏,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多有中暑的。在很多士兵中暑的情況下,劉備肯定是不忍心的。那麼換諸葛亮來說,肯定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諸葛亮深諳兵法,尤其善于火攻。
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寫有很多火攻。比如說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等等。陸遜在諸葛亮面前玩火攻,簡直是關公面前耍大刀,自取其辱。由此來說,諸葛亮代替劉備,肯定是能夠避免火燒連營的。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劉備聽取了群臣的意見。只不過蜀漢朝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持反對意見的。諸葛亮率領百官勸阻劉備,沒不要御駕親征,只需要派一員上將,討伐東吳即可。可問題是劉備根本聽不進去。劉備是頂著包括丞相諸葛亮、趙云在內的群臣反對下,發動了夷陵之戰。
換做是諸葛亮的話,結局肯定是不同的。劉備在沒有取得朝中內臣的支持下,一意孤行地發動了夷陵之戰。那麼這樣一來,蜀漢就沒有出現「人和」,由此說來,蜀漢大軍的出征,勢必不是一個士氣高漲的軍隊,由此說來蜀漢大軍沒有士氣,怎麼能夠取勝?
假如諸葛亮是主官,那麼諸葛亮肯定是不會在朝廷大臣反對的情況下出征。諸葛亮會取得大部分的全力支持,傾國之力伐吳。這樣,蜀漢君臣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一致對外。由此說來,諸葛亮絕不會貿然的進攻東吳,這會給蜀漢帶來災難。那麼諸葛亮要是主帥,肯定會吊打陸遜,至少收復荊州問題不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