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包拯一生經歷了北宋真宗、北宋仁宗兩朝,歷經宦海沉浮二十四載。
不管為官何處,包拯都公正廉明,以天下為己任。史書有記載,「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包拯性情嚴肅正直,厭惡貪官頑吏。雖然嫉惡如仇,但為人寬厚,忠恕待人。包拯為官后,地位雖然顯貴,但是衣服、器用、飲食與當百姓時一樣。
為官期間,包拯力求造福于民,更是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忠孝廉潔,成為了后世稱贊的楷模。古人有言,「好人有好報」。包拯作為老百姓心中的「好人」卻年至六十無后,一直到兒媳抱出了一個嬰兒,包家才得以延續香火。
包拯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文集鄉包村。包村是包拯的故居,離村不遠處有一座鳳凰山,山上有一座高高的墳頭,那便是「包公祖墳」。
然而,包村一邊靠山,一邊靠丘陵,土地瘦薄,十年九旱,百姓的艱苦生活深深烙印在包公的幼小心靈里。
包拯的父親包令儀,是個進士,當過縣令和虞部員外郎。辭官歸鄉后,為了使包拯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包令儀舉家搬遷到合肥城內。
包令儀
包拯從小便注重德行修養。包拯所就讀的私塾,在一座大廟里,往返需要經過一條長長的小巷。巷子里住著一位富人,每逢包拯和其他書生經過,富人總是笑臉相迎,請他們進屋吃酒。有的書生要去吃酒,而包拯卻堅持不去。
包拯說,「他是富人,我們素不相識,無親無故,俗話說‘吃了餅子,套住頸子’,今天隨便吃了人家的酒,將來假如有了一官半職,人家找你辦這辦那,怎麼應付?還是不去的好。」
長大后,二十九歲的包拯考中了進士,他憑借智慧巧妙斷案。
他在天長縣任縣令時,有農民到公庭投訴,「牛舌被人割了」。包拯叫他不要聲張,先把牛殺掉,一部分留給自己吃,然后一部分賣掉。
同時,包拯派人到集市上張貼布告:「有檢舉揭發私殺耕牛者有賞」。
果然,很快有人向包拯揭發,準備領賞。不料,包拯喝到,「大膽歹徒!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告發人家,快快從實招來!」歹徒做賊心虛,連忙招供。
包拯執法如山,還一心為民。包拯在端州擔任知府時,端州出產硯台。但他發現端州每年進貢給朝廷的端硯數量雖然有限,但是往屆知府都會在定額之外勒索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硯台,來賄賂上司,企圖升官,工匠和百姓不堪重負。
包拯到任后,規定只能按照定額交納,任何官員不得貪污、加碼,一掃往日貪風。
包拯三年知府任期滿后,端州的百姓共同送他一方非常精美的端州硯台,作為送行之禮。但是包拯堅決不受。上船后,包拯發現硯台被隨從收下了,于是拿過端硯當即投入江中,包拯「不持一硯歸」因此聞名。
包拯嫉惡貪官贓賊,把貪官視為「民賊」,他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慶歷三年(1043年)冬季,包拯剛剛從外調任回來,正趕上京師發生火災,城內著名的道觀
上清宮被燒毀。宋仁宗非常信奉道教,由于擔心惹怒神仙,便不顧朝廷財政緊張,而借口安放宋真宗遺像,準備大興土木重建上清宮。
包拯得知后,不忍百姓徒增勞役賦稅,便上奏折說道,
「皇上要重修上清宮,我是道聽途說,不辨虛實,但非常擔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