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朱棣因不滿朱允炆削藩,隨即以「靖難」為名,起兵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雖然當時朱允炆中央大軍實力遠在朱棣之上。但建文帝用人不明,再加上缺乏謀略。所以導致中央軍主力不斷被朱棣殲滅。而朱棣本身就是一位能征善戰之將,他抓住機會經過幾次大戰,成功地消滅了中央軍的大部分主力。最終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城,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終結。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他順利地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位。
朱棣的造反雖然成功了,但也是有隱患的。這個隱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南京城破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都是一個謎,有說朱允炆在宮內自焚而死了,也有人說朱允炆化妝后逃跑了,還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炆出家為僧了。但不管傳說怎麼樣,事實就是朱棣找不到朱允炆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尸。這對朱棣來說可不算什麼好事。畢竟朱允炆的存在對于朱棣來說就是一個威脅。不管是生還是死,朱棣必須要見到朱允炆才會安心。
否則他這個皇帝當著確實沒什麼滋味。
不管怎麼說,朱棣是造反奪取的皇權。這從本質上來說,朱棣的皇位是得來不正的。朱允炆如果死了還好,起碼朱棣成為了唯一。但如果朱允炆沒有死的話,那就意味著朱允炆可以隨時隨地出來搞朱棣一下子。而朱棣這個皇帝卻永遠無法真正獲得認可。畢竟造反就是造反。
再有,朱棣造反的時候為了不授人以柄,他打著的旗號是「靖難」。所謂靖難就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所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也就是「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也就是說,朱棣雖然打贏了中央,但皇帝卻依舊是朱允炆。畢竟他當時是指責齊泰、黃子澄為奸臣,并沒有說朱允炆怎麼怎麼樣。因此朱棣必須要找到朱允炆,并且解決掉他。否則他的皇位永遠都是不穩的。
為啥朱元璋當年制定祖訓,寸板不得下海。但朱棣卻依舊要支持三寶太監鄭和主持船隊下西洋呢?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尋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當時有傳言朱允炆遙望海外,因此朱棣為了找到朱允炆,這才派遣船隊下西洋。查繼佐《罪惟錄》、傅維鱗《明書》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與《胡濙傳》均收錄這種說法,可見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參考性的。由此也更加凸顯了朱允炆下落對于朱棣的重要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