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極其看重風水,特別是歷代帝王更將風水學發揮到極致,其中皇陵的選址更是重中之重,事關江山社稷,當然馬虎不得。中國有一個祖墳堪稱風水最好,后世出了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他的父母和兄嫂所修的明皇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除了漢高祖劉邦以外,少數幾位從草根崛起的大一統王朝的帝王,其得國位之正,歷朝歷代無出其右,因為大明朝是朱元璋驅逐了蒙元異族而建立起來的,因而備受中原漢民族的擁戴和支持。
朱元璋在發跡前其實混得很慘。元朝末年,苛捐雜稅、天災不斷,百姓食不果腹,都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17歲那年,朱元璋老家鳳陽接連遭到旱災、蝗災及瘟疫侵襲,父母和大哥大嫂都在這次天災中失去了性命。人死了總要入土為安,悲哀的是,家里竟沒有一塊土地來安葬逝者。
後來還是好心的鄰居劉繼祖給了朱元璋一塊土地用來安葬親人,朱元璋與他二哥一起把親人的遺體用草席卷起來運往墳地,行至半路,天降暴雨,兄弟倆只能放下草席去躲雨,雨過天晴,卻突然山崩地陷,存放草席的地方瞬間成了一座高聳的大土堆,看上去儼然是一座墳墓,這就是傳說中的「天葬」,據說這塊地方乃是龍脈所在,此后朱元璋的人生便如同開了掛,竟然登上帝王巔峰。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時常念及父母和兄嫂,為報答鄰居劉繼祖的贈地之恩,追贈他為義惠侯,并命其子劉英及子孫世襲該爵位,并派人重新修建陵墓。
當風水大師劉伯溫來到那個小山丘時,卻見此處一河分兩井,乃是自然天成的龍興寶地,可謂「一凸勝千峰,斗轉星移認龍氣」,便向朱元璋建言不能變更祖墳的位置,否則便會「泄山川靈氣」。朱元璋沒辦法,只好在祖墳的基礎上大肆擴建,占地兩萬多畝,修建三道城墻護衛,內部更是宮宇樓闕、森嚴壯觀,足見明皇陵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性。
歷經千年歲月洗禮,明皇陵雖屢遭磨難,但在安徽鳳陽縣仍是一處絕佳風景。後來京滬區間車修建時,因原線位方案正好穿越明皇陵北側,為避讓明皇陵,專家們決定繞道修建,于是多修了6公里的橋梁,還多挖了285米的隧道,增加了兩個多億的資金投入。但專家們依然認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以,決定了明皇陵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