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知道這麼一句話:外國的奢侈品,咬咬牙能買得起。中國的奢侈品,牙咬碎了都買不起!
2013年,一位法國歷史學家帕特里斯和法國不動產聯合會主席吉爾共同出版的著作《巴黎值多少》一書中,給享譽世界的巴黎盧浮宮估價455億美元——包括宮中的天價文物。
巴黎另一大奢侈代名詞、世界五大宮殿中的凡爾賽宮,則估價超過500億美元。
五大宮殿之首,是中國北京故宮,尤其在太廟中使用的68根金絲楠木殿柱,據稱一根價值就達28億元。算起來,單是這幾根柱子的總和就價值約280億美元,超過了凡爾賽宮的一半。
那麼,金絲楠木柱是否就是故宮低調奢華的頂點了呢?
在明朝永樂大帝朱棣眼里,故宮金絲楠木的花費,大概只能算是小拇指上的指甲蓋。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在北京燕王府,大小官員對著面前幾塊青磚,皇帝朱棣臉上的神情不置可否,讓人捉摸不透。
這是來自山東臨清的貢磚,憑借此地運河淤泥獨有的「蓮花土」和山東工匠的精工細作,整個北方再也找不到比臨清磚更堅實耐用的磚頭。
從長城到正在營建中的北京紫禁城諸宮殿,年年朝廷向山東征收的臨清磚,以百萬計數。
那麼皇帝又為了什麼事如此猶豫不決呢?因為接下來馬上要開始的工程,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這些帝國最核心的建筑工程,每一寸的用料都必須盡善盡美,不惜任何成本。
這些臨清磚則是預定要用來鋪設三大殿的地面。看著眼前整齊美觀的磚頭,永樂皇帝卻總感覺少了什麼,遲遲不愿拍板采用。
正在大臣們靜候皇帝決策時,負責營造紫禁城的工部營繕所丞(相當于今天的總工程師)蒯祥站了出來,他說了這麼幾句話,句句戳進了皇帝的心窩子:
第一,臨清磚是長城用磚,飽受兵火,如果用在專為舉行朝會、受賀、冊封、祝禮等國家大事的三大殿,很不吉利。
第二,根據臨清磚的工藝,磚頭越小,質量越緊實耐用,到時候用這些小磚頭鋪設地面,就和平民百姓家中一樣,根本無法體現皇家的威嚴。
實際上,臨清磚只不過是北方最好的磚頭,還稱不上全中國最好的磚頭。像三大殿這樣至高無上的建筑,如果舍棄最好的磚頭采用次等品,違背了建造宮殿的原則。
蒯祥的話當然十分得罪人,因為蒯祥出身于江南蘇州香山,由蘇州工匠組成的「香山幫「是營建北京新都的重要主力。
這些話在北方和山東的工匠們聽上去,難免有假公濟私之嫌。
一時間群情激憤,不肯服氣出聲反駁的大有人在:竟然連臨清磚都看不上眼,你蒯祥說說看,什麼才是「最好的磚頭「。
永樂皇帝依然一臉不置可否,蒯祥胸有成竹,命人抬進來一批沉甸甸的磚頭,放在皇帝面前恭請御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