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李世民有十多個兒子,自從李承乾造反之后,李世民選擇李治為接班人就是大機率事件,因為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1、嫡長子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天生的接班人資格,根正苗紅。
中國幾千年來的繼承制度一直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從來就不是以才能作為繼承人的標準。
因為嫡長子的確定非常簡單,只要是正妻生的兒子就有優先的繼承資格。
而才能本身就是個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對才能的理解不一樣,沒有簡單可行的標準來確定一個人的才能,所以就容易引發糾紛。
嫡長子繼承是血的教訓得來的經驗,雖然不一定合理,但卻是最穩定的制度,對政治來說,穩定壓倒一切。
李承乾
李承乾這個太子當著當著居然造反了,造反的原因就是李世民寵愛嫡四子魏王李泰,導致李承乾心理失衡。
這是有原因的,李世民本人也是通過政變上台的,他不是嫡長子,而是嫡次子,李世民殺死了嫡長子李建成,才當上太子成為皇帝,這一行為影響了整個唐朝政治生態。
李世民的行為給了后世皇帝的兒子們一個錯覺,就是通過非法手段上台,也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所以嫡四子魏王李泰蠢蠢欲動,企圖通過某種手段排斥太子李承乾,而李世民作為父親,對待李泰的寵愛超過了太子李承乾,這些行為都讓李承乾心里不安。
在玄武門政變的激勵下,李承乾挺而走險,企圖殺死李泰,這直接成為他謀反的證據。
李世民就把李承乾廢為庶人,嫡長子就這樣失去太子之位。
2、庶三子吳王李恪
《新唐書.太宗諸子》: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
李恪是李世民庶出的第三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這個身份注定了他沒有可能成為接班人。
李恪
李世民曾經以李泰過于軟弱,準備立李恪為接班人,結果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反對。
李世民說:你反對是因為他不是你外甥吧,李恪這個兒子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
長孫無忌說:李治仁厚,是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
李世民最終沒有立李恪,這僅僅是一次試探而已,并不代表李世民真有此意,如果有,李世民不可能一下子都不堅持,直接就同意了長孫無忌。
讓李世民顧忌的應該還有李恪的身份,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而唐朝取代了隋朝,立李恪不利于國家穩定。
再一個就是李恪是庶子,李泰和李治這兩個嫡子還活著,除非李世民沒嫡子,否則不可能考慮李恪,這會埋下政治隱患。
李世民在《唐會要 卷四 儲君》中曾對大臣說過這樣的話:
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我知道你們的意思,我的兒子雖然腳有疾病,但他是嫡長子,我豈能舍棄嫡子而立庶子?
李恪後來被長孫無忌陷害致死。
李泰
3、嫡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的嫡四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后,李泰的呼聲很高,李世民本來就喜歡這個兒子,而且李泰為人聰明,有才能。
李泰不能成為接班人的主要原因就是:李泰聰明反被聰明誤。
李泰一直就盯著太子的位置,李承乾是太子的時候,李泰一直就在爭寵,并且模仿李世民設置文學館,招攬天下學士。
正因為李泰的才能,所以李世民很喜歡他,寵愛超過了太子李承乾,而且李泰相當聰明,李承乾謀反一事肯定與李泰有關,李泰也成功地排斥了李承乾。
李泰原本以為太子之位就應該是自己的了,并且得到了李世民的口頭承諾,但是這無疑表露了李泰爭嫡的野心。
《冊府元龜》:太宗因謂侍臣曰:若立泰便是儲宮之位可經營而得也。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與承乾可無恙也。
李世民雖然喜歡李泰,但他很理智,他對侍臣說道:
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就證明儲君之位是可以經營奪取的,如果立李泰,那李承乾和李治將不可能活著,如果立李治,則李泰和李承乾都可以活著。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