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一種在中國神化傳說里活躍了數千年的生物,歷朝歷代的建筑、畫作、文物上都出現過千姿百態的龍,但至今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龍是一種現實存在。
幾千年來人們都在問:世上到底有龍這種生物嗎?上個世紀,遼寧營口曾發生過一次震驚全國的「墜龍」事件,大量村民目擊了「龍」的真貌。但隨著戰爭爆發,這件事漸漸被四起的硝煙掩蓋。
70年后,一位事件親歷者向博物館上交了幾塊龍骨,「墜龍」一事再次回到人們視線。
2004年,營川博物館光顧了一位特別的客人——年余八十,衣著樸實的老者孫正仁。孫正仁老人不是來參觀的,而是來「交公」的。
他上交的是一個包裹,里面有幾塊殘骨,他告訴工作人員,這些殘骨正是七十年前撿到的「墜龍」事件的龍骨!這種匪夷所思的說法并未取得工作人員的信任,被當做年邁老者的信口開河,工作人員收了包裹后便將老人勸回家了。
博物館館長得知后十分重視,因為他在博物館的老舊文獻中讀到過「墜龍」事件的報道。
那是1934年出版的一期《盛京時報》,標題是「蛟類涸斃」,配了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人們圍觀一架完全化骨的「龍骨」,介紹營川發現蛟的始末。這原本只是一件時過境遷、捕風捉影的陳年報道,館長本來并未放在心上,但孫正仁上交的龍骨卻給這件事帶來了巨大轉機。
為了追查70年前「營川墜龍」事件的真偽,調查人員深入當地,訪問了一些年紀在八九十歲的老人,竟然得到了些驚人發現——有數名老人表示當年在不同場景下見過「龍」。
其中有幾位老人給出了明確說法。一位名叫蔡壽康的老者說,「墜龍」事件發生在他9歲那年夏天,他和伙伴黃振福幾人在街上玩耍,忽然看到當時的營口造紙廠上空出現了一條龍,他不禁大叫起來,幾個少年驚詫萬分地望著它在空中飛了一會兒后消失無蹤。
調查人員如同觀眾一樣對這種陳述心存疑惑,補問有沒有可能只是龍形的云,被誤認成龍了。
蔡壽康非常肯定地表示,當時看到的就是龍,在陰沉的天上飛了有15秒,長著牛一樣的頭,頭上有角,嘴邊有須,身上有麟,長著鱷魚一樣的四爪,長差不多10米,跟圖畫里的龍如出一轍,飛起來像蛇一樣蜷曲前行。
蔡壽康老人見到的是「飛龍」,另一位肖素琴老人則見過「墜龍」。當時村里傳說有一條「龍」墜落在岸邊,好奇的村民都趕去看熱鬧,九歲的肖素琴也是其中之一。
據她回憶,她站在馬上,看到一只龐然大物蜷伏在岸邊,身形與龍相似,方頭、有角有須、有爪有麟,眼睛不時滾動,像是受了傷,沒有精神。人們擔心它死掉,為它搭建涼棚,給它澆水降溫。
當時好多人認為龍降世是一種預兆,紛紛去廟里拜佛焚香,輪番給「龍」澆水。
很快營口迎來一場大雨,連下了一個多月,這場大雨過后擱淺的龍不見了蹤影。不久之后,人們在一片蘆葦蕩里發現了一具遺骸,由于正處于炎熱夏季,表面已經開始腐爛,從形態上看很像之前村民所見的那條龍。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巨大轟動,警署十分重視,將骸骨轉移到碼頭附近對外展示。
《盛京時報》對「墜龍」事件進行了詳細報道,還刊登了一張骸骨的照片為證。「墜龍」消息傳出省外,很多好事者不遠千里乘車前來參觀。
但隨著抗戰爆發,這具骸骨不知所蹤。關于骸骨的去處,民間流傳了許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在戰火中被毀掉了,一種說法是被侵略的日軍運走了,一種說法是被當做標本運往大連了,還有說骸骨被當做珍貴藥材販賣給藥材商人了。總之,這具骸骨消失了,「墜龍」的實物證據只剩下《盛京時報》刊登的那張老照片。
70年后,孫正仁上交的五塊骸骨成了重要證物,研究員對骸骨進行了初步化驗,發現所謂的「龍骨」與第四紀時期的野馬相近,年代久遠,不可能是幾十年前才形成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