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鏗鏘有力的哭聲,一個新的生命來到世上。全家人的眼里望著這個小小的嬰兒,充滿著欣喜和希望。
新生命的到來預示著希望,也讓新手爸媽們有了更多的挑戰。育兒的進程中,很多新的技能都是需要實踐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
新手媽媽小姍最近就被一個問題困擾。剛滿月的孩子粉嫩嫩肉嘟嘟的十分可愛,小姍看著自己的孩子就忍不住老是想抱著懷里。
每當這個時候,婆婆作為過來人,都會告誡她,老是抱著孩子,以后可就不容易放下了,寶寶會一直想要大人抱。
小姍自己確實也有這個顧慮。之前在小區碰到其他帶娃的寶媽一起交流。有個寶媽說了家里的孩子特別依賴她,恨不得掛到她身上。
很多像奶奶那一輩的老人,也認為不能老是抱孩子,經常抱孩子是一種溺愛,一旦抱起就很難放下。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發現并沒有資料表明,孩子經常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
但父母經常抱孩子和很少抱孩子兩種不同的情況,孩子長大后是有區別的,父母要注意。
經常被抱和很少被抱的孩子,長大后有什麼差別?
這3方面的差距值得家長引起注意
①發育程度存在差異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視線距離只有15厘米,這正好是媽媽懷抱孩子時的視線距離。
被溫暖的懷抱著的孩子,看到親人的臉龐,對孩子的視覺也會產生刺激,擁抱時候的接觸也會激發孩子的觸覺感應。
剛出生的嬰兒大腦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大腦神經元的之間相互連接,就像我們城市道路網絡那樣四通八達,造就了孩子感知能力的成長。
神經元的網絡發展越完善,孩子的大腦也發育得越好。
寶寶神經元的發育取決于照顧者的養育方式。如果父母在照料小嬰兒的時候,在視覺上,身體上,語言上給孩子感受,就會讓孩子的神經元進行新一輪的變化。
越是經常被抱的孩子,對大腦神經元的刺激就越多
,孩子不論在身體和大腦上的發育速度更快。
而很少被抱的孩子,他接收到到外界的信息相對較少,大腦接收到的刺激也明顯較少。
②親子依戀程度存在差異
當寶寶還在肚子里的時候,他所有的需要都是由母體供給的。這個時候的寶寶感覺自己和母親是一個整體。
直到出生時,他和母體分離,來到一個未知的世界。
這個世界讓他感覺到陌生,不安,他需要依賴母親的照料,才能漸漸適應新的世界。
他們對擁抱的渴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依戀。
兩三個月齡的寶寶,每次在進食,或者洗澡以后,媽媽多抱抱寶寶,孩子聽著媽媽的心跳聲,內心也會充滿依戀。
這樣有利于孩子的飲食和睡眠,也可以有效減少孩子哭鬧的情況。
當寶寶身體有不舒服或者生病的時候,適當的擁抱,是給予了孩子安撫,也能讓他減少身體不適所帶來的煩躁感。
有的父母覺得要是孩子一哭就抱,就會養成整天要抱著的習慣,其實這樣的想法對小月齡的寶寶發展是不利的。
如果沒有和母親建立好親子依戀,寶寶的需求長期得不到回應,這樣的孩子長大會更加依賴家長。
寶寶在幼年時缺乏擁抱,會讓他的內心覺得自己缺乏關愛。這樣的想法更加驅使孩子想要尋求家人的關注,只會更加依賴父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