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11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宋慶齡匆忙從北京乘坐飛機趕回了上海,一路上,她臉上都濃云密布。
下飛機后,宋慶齡徑直到了自己位于上海的家里步入大門后,她一眼便看到了侍立在大扶梯旁的微胖中年女子。看到她后,宋慶齡激動得不能自已,快步走到她身邊后,宋慶齡一面流淚一面心疼地輕輕摸著她受傷的頭部道:
「李姐,你受苦了,我在夜里夢見你滿臉是血,嚇得我一夜難眠。這像是夢,亦真亦假,今天總算弄清楚了。」
說完后,兩人竟相擁而泣了。
這個讓宋慶齡以68歲高齡來回奔波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已陪伴她長達34年之久的保姆李燕娥。她之所以成為讓宋慶齡如此記掛的人,與她們之間的特殊情誼有關。
李燕娥是個地道的底層老百姓,她祖籍廣東中山縣,她出生那年正是辛亥革命那年。因為家境貧寒加上父母雙亡,她自幼便只得寄居叔父家。
跟著叔父在船上長到16歲后,李燕娥便被叔父「做主」許配給了一個二流子丈夫。這個男人不務正業不說,還成天對年幼的李燕娥非打即罵。
婚后不久,因不堪丈夫的虐待,李燕娥竟離家出走了。
李燕娥
人都說「樹挪死,人挪活」,這次騰挪也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李燕娥當時選擇投奔的人,是她在上海的同鄉譚媽,這個人曾在宋慶齡家做過保姆,她在思量再三后決定將李燕娥也介紹給宋慶齡。李燕娥當時并不抱希望,因為在她眼里,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是一個跟天一樣大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怎會肯收留她這個小角色?
李燕娥并不知道,她落難的這年,正是宋慶齡一生最艱難的時刻。
當時的宋慶齡剛剛離開漢口回到上海,對于當時的她來說,這個時期無疑是她最最艱難的時刻:此時,她剛剛喪夫兩年,蔣介石卻在這時候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因覺得蔣介石的做法違背了丈夫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策略,她登報討蔣。
隨后不久,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她和選擇蔣介石的宋氏家族其他兄弟姐妹完全決裂了。
無疑,當時的宋慶齡是最孤獨無助的。人在苦難里時,往往最容易對同處于苦難中的人產生同情。也是基于此,第一次于法租界莫利愛路29號(今香山路7號)見到李燕娥并聽到她的悲慘遭遇時,她竟連聲嘆息道:「你多麼不幸,你多可憐呀!」
宋慶齡攝于法租界莫利愛路29號
說這話時,宋慶齡的眼里閃著淚花,而李燕娥也因這句同情當即落下淚來。李燕娥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被欺負時從未落過淚,卻反而在感覺到溫暖和關愛時控制不住地哭了。
就因為這一句話,李燕娥一生視宋慶齡為親人。
聽到宋慶齡決定收留自己后,李燕娥更是激動得不能自已,她脫口道:「我愿意一輩子侍奉夫人。」
之后,被留下的李燕娥并沒有一直跟在宋慶齡身邊。當年的8月,宋慶齡便去了莫斯科,此后多年,她一直與另一少年何元光留在上海看管宋慶齡位于莫利愛路的寓所。
期間,李燕娥一直盡心竭力地打點著寓所內的一切。只要得空,她便會去了解宋慶齡的生活特點,知道她特別愛干凈后,她便生生把自己也調成了一個極度愛拾掇的人。
平日里,她總把廳堂打掃得干干凈凈,就連房間鏡框、門框、護墻板的上面,她都要用自己的手去摸一下,確認是否有灰塵。所以,經她打掃的房間,角角落落都一塵不染。
宋慶齡寓所內的古董,她每次都十分注意保養,她總是格外仔細地拿一塊軟布擦拭它們,待收拾好后,她才小心翼翼地輕輕將它們放回原位。
1931年8月13日,宋慶齡自歐洲回到上海時,她驚奇地發現,這里和她離開時竟然沒有任何差別。看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的家,她心里倍感溫暖。
在家里住了幾天后,宋慶齡發現,自己留在家里的老物件和孫中山遺物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她還發現,這個被她叫做「李媽」卻比她小20多歲的人,竟對她的生活方式各種已了若指掌。
于是,宋慶齡便干脆讓李燕娥跟在自己身邊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