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嬌慣,能想到的場面通常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爭先恐后地答「給給給」。再就是孩子不愿意吃飯,家長在后面追著喂;孩子摔倒了,家長飛人般地沖上去攙扶……
其實,作為「現代化」的家長,可能已經和這種「初級階段」的嬌慣絕緣。但即便這樣,仍然很難避免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過度的愛與關注,中了 「隱形嬌慣」的埋伏。
孩子的性格會從小開始培養的,并且在小時候就已經定型,這種性格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刻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愛不等于溺愛,不是有句老話說「慣子如殺子」嗎?
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非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好處,還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如果發現自家孩子平時有這些表現的話,就要注意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因為孩子很可能已經被寵壞了。
案例一:悠悠爸是公司經理,而媽媽是一名普通的打字員,悠悠爸為此常常看不起媽媽。
有時悠悠爸嫌妻子嘮叨,就會對她嚷嚷:「閉嘴!」久而久之,連悠悠也會有樣學樣地對媽媽大喊大叫。要是她想打斷媽媽的話,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就會對媽媽咆哮:「閉嘴,你聽我說……」
案例二:小偉的爸爸為了在家中訓練孩子「不懼權威」的自信心態,允許小偉與父母互叫姓名和綽號,凡事與兒子商量著辦,允許他討價還價和頂嘴。現在,小偉在公共場合隨意對父母呼來喝去,父母提出任何要求,小偉都討價還價,要不就讓父母難堪。
對于孩子種種肆意妄為、不尊重長輩的行為,父母負有很大的責任。
案例一中,悠悠不尊重媽媽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爸爸對媽媽的態度,而媽媽對爸爸采取的隱忍態度,讓悠悠誤認為「媽媽沒有脾氣,媽媽好欺負」。而對悠悠的無禮舉動,爸爸都「笑而納之」,這樣下去,悠悠還會進一步養成乖張任性的脾氣。
案例二中,我們看到鼓勵孩子不分場合地點的「挑戰權威」并無好處。孩子可以表達不同意見,但一定要在充分尊重長輩的基礎上,遵守人與人相處的秩序,這需要家長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和引導。如果孩子才4、5歲,就已經表現出不尊重長輩的問題,家長就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問題-----因為,未來孩子在社會上與人和諧相處的前提,恰恰是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
家長們在交流育兒經時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啊!」
深究此話背后的內涵,無非有兩點:一是現在的孩子受關注更多;二是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更豐富。
很多大人們還會誠惶誠恐、變著法子地激勵孩子,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們認為應該做好的事。以此促使他努力實現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比如:
「乖乖聽話,爸爸給你買新玩具。」「自己洗手洗臉,就給你買冰淇淋。」「好好畫完這幅畫,獎勵你好吃的。」
你有沒有采取這樣一些所謂的「絕招兒」來激勵孩子呢?其實有很多家長傾向于采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并且對這種方式頗為認同,說:
「給孩子實實在在的物質刺激,可遠遠比一百句說教管用得多。」
但這種方式是錯誤,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分內的事情,家長用這種方式去誘惑孩子,反而會消磨孩子的主動性。而且如果你的孩子非要以這種方式才能去完成任務,那麼也只能證明你的孩子被你寵壞了,你太溺愛孩子了。
甚至還有一些孩子喜歡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來與家長交換,比如:你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哭了;你帶我去游樂園,我就把手機還你。
但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相當于一種變相的搶劫方式,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不能讓孩子得逞,否則會給孩子樹立一種很強的強盜邏輯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