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臣良將非常多,但要說起為官清廉,可以做到兩袖清風,人們腦海中往往會閃過一個黑臉且印堂上帶有月牙的人,這個人就是包拯,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包青天」。
包拯作為一個清官,那麼他留下的遺產有多少?畢竟像包拯如此清廉的官員,遺產肯定不會多,但為什麼說他所留下的遺產卻讓后代享受一千多年?
就連包拯的第29代孫都要比李嘉誠富有,這就讓人不禁感到好奇,包拯如此清廉的一位官員真的留有非常豐厚的遺產嗎?
那麼若是遺產強大,為什麼還會將包拯稱為「清官」?
包拯因為廉潔奉公、鐵面無私、不畏強權等品質,再加上他的明辨是非,能夠為百姓伸張冤屈,受到百姓的愛戴,因此被稱為
「包青天」以及「包公」。
后代更是將包拯奉為神明,認為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將其認作福星。可見包拯在人們心中就是一個好的父母官,那麼包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步的?
包拯出生于咸平二年,對于後來的傳說都是包拯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其父母看到剛出生的包拯面如黑炭,于是便將其當做「怪物」扔了。
后被他大嫂抱回家,在大嫂的照顧下撫養長大,後來雖然被親生父母認回,但是他的二哥二嫂卻將其視為威脅,認為包拯會搶奪他們的財產。
于是便設計讓包拯跳入枯井中幫他們撿發釵,包拯年幼,但心地善良,將兄嫂的信以為真,但幸好包拯是一位小福星,只是被發釵劃到了額頭,但無性命之憂。
這也就是為什麼包拯的頭上會出現一個「月牙」,其實這不過是留下的一個傷疤。
當然上面這些也都是傳說,實則包拯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家境也還算富裕。
包拯熱愛學習讀書,也想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成為一方父母官,為百姓做事。直到天圣五年,包拯考中進士,被評為大理寺評事,前往建昌擔任知縣。
但此時包拯的父母年邁,包拯便以要在父母面前盡孝為由,辭官沒有前往赴任。盡管包拯很想走上仕途,但是在他心中更擔心父母,畢竟「父母在,不遠游」。
可見包拯十分的孝順,後來包拯又被授任監和州稅,而他的父母同樣不想要包拯離開,于是包拯再次辭官,在家贍養父母。
直到幾年后,父母相繼去世,包拯便在雙親的墓旁建了一處草廬,直到服喪期滿,一方面是想要繼續在父母墳前守孝,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走上仕途。
所以在墳前久久徘徊,也不忍心離開,直到同鄉的鄉親們前來勸阻,包拯才去吏部接受了調選,因此包拯也成為當時孝的榜樣。
後來在慶歷元年,包拯被調任到端州擔任知府,當時端州的「端硯」非常有名,而且還非常貴重,因此端硯也被此前的知府當做送禮的禮品,為了打通自己的人脈,也為了能夠和一些達官顯貴拉近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