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大清王朝的統治者慈禧太后在宮中度過了她七十四歲的生日,生日當天,清廷為慈禧太后在宮中舉辦了極其隆重的生日慶典,文武百官悉數到處慶賀,令慈禧太后面露歡喜之色。
就在滿朝文武為慈禧太后七十四歲的生日歡欣雀躍之時,慈禧太后卻在生日宴上病倒了,不僅出現頭暈目眩的病態,而且還咳嗽不停,近身侍從見慈禧太后的身體狀況不好,就趕忙請來了御醫為慈禧太后診治,但是御醫為慈禧太后診治后,慈禧太后的病情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越發的嚴重。
《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劇。
這個時候,慈禧太后已經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便在駕崩前最后一天,連下了3道懿旨作為自己的臨終遺言,而作為大清王朝實際統治者的慈禧太后連下的3道懿旨每一道都是分量十足,每一道都決定著大清未來的走向。
那麼慈禧太后駕崩前最后一天,連下的3道懿旨內容是什麼,對大清王朝未來的走向又起著什麼作用呢?
慈禧太后駕崩前,光緒帝皇帝在瀛台涵元殿病逝,這就使得作為大清王朝實際統治者的慈禧太后拖著老邁的病軀不得不從清廷皇室中挑選皇位繼承人。
經過「精挑細選」,慈禧太后最終下達了懿旨,令醇親王載灃之子、年僅3歲的溥儀成為皇位繼承人,同時還令溥儀之父載灃為攝政王,代年幼的溥儀管理朝政。
《清史稿·后妃傳》千申,太后命醇親王載律為攝政王。癸酉,上崩于誠台。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東普陀峪,曰定東陵。」
慈禧太后這一道懿旨的象征意義比較大,預示著慈禧太后的時代正式下線,而后慈禧時代正式開啟,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歷經三朝,分別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執掌了清王朝近半個世紀。
而在這半個世紀里,曾有許多人曾試圖挑戰過慈禧太后手中的皇權,但最終都淪為了慈禧太后的手下敗將,這就使得慈禧以女人的身份成為了清末時期「鐵打不動」的統治者。
而如今,慈禧太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下發的第一道懿旨就是大清王朝的皇權
正式傳承給清廷皇室中的男性們,之所以說「正式」,是因為先前的同治,光緒皇帝雖然名義上是執政皇權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他們僅僅是坐在龍椅上的「傀儡」,受慈禧太后擺布和操控。
而現在,慈禧太后已經到了生命的終點,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權利,還政于清廷皇室中的男性們,讓他們引領大清王朝走下去。
慈禧駕崩前最后一天,下達的第二道懿旨的內容這些寫道:哀家死后,朝廷不能夠在允許婦道人家涉政,干預朝政,女人涉政,是違背大清王朝祖宗家法的,因而必須禁止這樣的事情出現。
《清史稿》:「此后,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慈禧太后在自己生命最后的時光里,能夠下達這個懿旨,說明她不僅經過了刻骨銘心的反思,更是鼓足了勇氣。
這道懿旨字里行間的反應出慈禧太后對于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執掌清王朝近半個世紀是極度厭惡的。
她作為一個婦道人家,本應該相夫教子,管理好后宮,但是她卻干起了男人干的「政務之事」,這就使得同治,光緒兩朝皇帝淪為傀儡,先后憂郁而終。
而她執掌的大清王朝更是在她的錯誤指引之下,不僅內外交困,被洋人隨意欺凌,更是令大清王朝足足落后了西方列國足足一個世紀。
因此在慈禧生命最后的一天,她對于她的人生進行了回顧和深刻的反思,最終鼓足勇氣敢于去承認婦道人家干政行為是錯誤的,因而在她臨終前的懿旨中禁止后宮干政和攝政。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