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國家打仗的時候,會派出使者來進行交談,在這個時候,一般是不能將使者斬殺掉的,不過萬事都沒有絕對,要是真的將使者斬殺的話,會帶來什麼樣的后果呢?
而我們國家的歷史,也確實是出現過斬殺來事的情況,不過他們所面臨的狀況倒不是很相同,這也就導致了其結果不盡相同。
關于「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句話,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時候,因為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個國家還是很講禮貌的。
畢竟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這種制度實行的前提,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來維護國家的統治。
周天子是最高的統治者,要是在當時,作為王的兒子,沒有坐到周天子的位置的話,那也是可以退而求其次,去到自己的封地,做一個王的。
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之內,是擁有著足夠的權利的,他所在的地方,可以說,就是一個小型的國家。
到了後來,這些諸侯王開始做大,他們開始不服從周天子的管教了,不過明面上,他們倒也不敢撕破臉。
這些諸侯國開始發展壯大屬于自己的勢力,因為這些諸侯多多少少都沾點親戚關系,真打起來的話,還是留了一線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時的國家太多,今天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玩的好,明天這倆國家就為利益關系鬧掰了。
可能還沒隔上多長時間,相互敵對的兩個國家就因為某些原因成為了要好的盟友,不過這些都是基于各個國家的利益上,才有的一些關系,當時也是一種戰術,是為「合縱連橫」。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斬來使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畢竟使者只是傳達信息的,不過出了他們自己的國,他們所代表的,也就不僅僅只是個人了,而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臉面。
要是把使者斬了,以后兩個國家要是聯盟了,這件事就是繞不過的坎兒,不過在后邊的話,有時候人們就沒有那麼講武德了。
在漢朝的時候,就發生過殺使者的事件,
這個人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將領——耿恭,在一次戰爭之中,耿恭被匈奴的軍隊圍在了城池里。
守城的日子是艱苦的,因為被圍城,所以耿恭一方的糧食越來越少,後來干脆是什麼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
時間久了,耿恭陣營里邊就有一些人的心就有了一些動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