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印象中,格格作為皇親貴胄,必定養在巍峨深宮里,吃穿用度極其講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然而作為清朝末年的格格,不僅無福消受榮華富貴,還極有可能成為皇權下的傀儡,背負沒落皇室的悲慘命運。
在清末民初,就有這樣一位格格。她與皇室格格不入,出身王府卻厭倦繁文縟節;她為了躲避沒落皇室的命運,改名換姓做中國最早一批職業女性。
哪怕後來她鋃鐺入獄,她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直到臨終前才含淚說出一件皇室丑聞。
她就是滿清末代最后的格格——金默玉,原名愛新覺羅·顯琦。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大清王朝崩潰七年,皇室沒落貴族紛紛搬離北京城,走的走散的散。
只有看不清形勢的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始終妄圖復辟清朝,但彼時中國經過八國聯軍的恥辱踩踏,廢除封建帝制已經成為歷史趨勢,肅親王善耆想以一己之力挽回岌岌可危的王朝,堪比癡人說夢。
善耆為了復辟清朝,不惜勾結日本人組織「勤王軍」,將秘密購買的大量軍火偽裝成農具,協助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
此時的善耆貪戀清朝舊夢,愚忠皇權。1914年元旦,日本新天皇即位,他率領家屬冒著刺骨寒風登上旅順白玉山,敬拜日本侵華將士的亡靈。
為了拉近與日本的關系,善耆每逢川島浪速來訪時,不僅要帶領全家老小到門口等候,還會親自擁抱迎接,并讓自己最美最年輕的側妃陪川島浪速喝酒。
善耆所做的一切,只為了實現一個目的,那就是恢復大清王朝的昔日榮光。
然而,歷史的車輪始終向前滾進,社會的更迭永遠拒絕后退。
1918年,政治眼光不夠敏銳的善耆發現張勛復辟失敗。心灰意冷之下,他只能帶領著全家老小逃亡到東北旅順,過起了落魄王孫貴族的閑散日子。
就在這樣黯淡無光的背景下,肅親王善耆的第17個孩子——愛新覺羅·顯琦出生了。
愛新覺羅·顯琦身份尊貴,母親是肅親王善耆的第四側福晉。由于她是王府里最小的女兒,大家都讓著她。再加上皇室雖然沒落但財力雄厚,所以顯琦的童年不僅無憂無慮,還相當叛逆。
在民國改革的環境下,顯琦從小接觸新文化運動,深受五四愛國精神的影響。這一切的潛移默化,都讓這位出生在皇室卻接受新教育的末代格格,逐漸明白「民主共和」才是大勢所趨。
當顯琦和其他格格一起看電影時,所有人保持著王公貴族的「體面」,即使看喜劇大師卓別林的作品都緊繃著一張冷臉,只有顯琦嘎嘎直笑。這惹得其他格格下次陪同她看電影時,主動離她幾個座位之遠,以免有失皇室尊嚴。
王府里的臭規矩更多。逢年過節的宴會上,顯琦和姐姐們吃飯還要遵守繁文縟節。作為格格不可以自己夾菜,一切由奶媽代勞,而且一次只能夾一點,吃不飽也不能表露出來,好好一頓飯非要吃得味同嚼蠟。
這讓顯琦每一次宴會聚餐之前都要讓奶媽開小灶,狠狠的吃一頓,再去宴會上裝一兩個小時的名門閨秀。
由于顯琦受過新式教育,對待仆人也沒有明顯的尊卑界限。在所有格格心安理得的接受仆人下跪磕頭服務時,只有顯琦每一次看見仆人要下跪,連忙說:「免了,免了。」可仆人見到格格哪敢不跪。
即使顯琦與整個王府格格不入,但是她孩子王的個性居然讓其他格格們反而更喜歡她,還親切地叫她「小不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