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清王朝,大家都知道康乾盛世。清朝的鼎盛時期就是乾隆朝前期,國庫充盈,疆土穩定,尤其是皇權的集中性達到了頂峰階段。
那麼,乾隆爺晚年開始,生活開始奢靡,整個王朝已經開始顯現出下坡的趨勢,逐漸落后于發達的西方國家。此時,清王朝依然以東方大國自居,甚至還在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看一看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圓明園、甲午海戰、太平天國運動乃至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等,就可以看出來清朝已經不再是康乾盛世時期了。
末代皇帝溥儀與老祖宗乾隆皇帝,雖然生活的年代相差百年左右,但是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巨大。大家也知道乾隆爺高壽,活到了89歲,皇室的子女都早婚,所以他生前實現了五世同堂。如果再多活4年,就可以見到溥字輩五世孫了。
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1728年,乾隆帝18歲,長子永璜在潛邸出生。
永璜(1728-1750年):7歲那年,生母病逝。17歲那年,奉旨迎娶福晉。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駕崩后,永璜以大阿哥的身份來主辦喪事,但是不懂禮節被父皇斥責,甚至直接被剝奪了儲君的權利。乾隆十五年,大阿哥病重后去世,乾隆帝傷心不已。
2.1747年,乾隆帝37歲,長孫綿德和次孫綿恩都相繼出世。
綿德(1747-1786年):永璜去世后被追封為定親王,綿德出生后,在乾隆三十七年承襲多羅郡王爵位。四年后,祖制規定,皇子皇孫不得結交大臣,綿德與官員之間往來比較密切后,被查出來奪爵。
乾隆四十二年,重新封為了鎮國公。乾隆四十九年,綿德的長孫載錫出生,乾隆大悅,晉封為固山貝子。
3.1767年,綿德的長子奕純出生,也是乾隆帝的長曾孫。承襲了父親的固山貝子爵位。
4.1784年,乾隆爺的長玄孫載錫出世,終于實現了五世同堂。
載錫的出世,給乾隆帝的晚年帶來了無數的喜悅。以至于在嘉慶三年時,高祖父就為14歲的載錫安排了婚事,希望能夠誕下首位溥字輩來孫,讓他能夠在生前實現六世同堂。
5.1803年,此時距離乾隆爺駕崩已經過去了四個年頭了,乾隆膝下的溥字輩首位五世孫出世了,只可惜無緣見到自己的天祖父了。
高祖父:愛新覺羅永琰(1760-1820年)乾隆十五子,與長子永璜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即位前被封為了嘉親王,后繼承皇位,為後來的嘉慶皇帝。
曾祖父:愛新覺羅綿寧(1782-1850年)溥儀的曾祖父,皇子階段被封為智親王,后繼承皇位,為後來的道光帝。
祖父:愛新覺羅奕譞(1840-1891年)奕譞出生時,父皇綿寧已經59歲了,奕譞是溥儀的祖父。被封為了醇親王。
父親:愛新覺羅載灃(1883-1951年)載灃是父親奕譞44歲那年生的兒子,因此載灃與祖父的年齡相差了101歲了。
溥慶是乾隆皇長子永璜的玄孫,溥儀是乾隆十五子永琰的玄孫。雖然兩個人已經出了五服,但是兩個人依然是堂兄弟,屬于近支,不是遠房。
不過,溥慶的父親載錫是乾隆長玄孫,祖父是長曾孫,曾祖父是長孫,高祖父是長子。因此,基本上都是在乾隆這一支中屬于大的。
然而,溥儀在曾祖父到父親這一輩,年齡差距明顯增大。溥儀的父親比曾祖父小了101歲,溥儀更是比曾祖父道光小了124歲。
再說說,溥慶的高祖父永璜和溥儀的高祖父永琰,兩人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兩人相差32歲。
因此,溥慶比溥儀大103歲就不難理解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