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在對付匈奴時,為何總是選擇在邊關種榆樹?這一看似普通的舉措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高明手段?是戰略布局,還是文化傳播?這個看似簡單的軍事舉措,是否蘊含著深刻的謀略和智慧?
匈奴,起源于戰國,興于秦漢。其先民生活于北方草原,因地廣人稀,遷徙頻繁,漸被中原諸國所不理。至戰國中晚期,秦國稱霸,匈奴乃聚為部落,強者為長。其民性貪婪驕橫,乘中原諸國浴血廝殺之隙,敢于屢屢侵邊掠地,尋得財物,擄美女而去。
中原人士深惡其盜匪作風,然禮法之邦不便與野蠻同流,故對其侵擾多不理會,進而助長匈奴氣焰。匈奴部落日大,人丁興旺,貪婪性格亦因人丁眾多而更甚。
其民久居北方,狩獵為生,騎射來去,戰斗力自強。值中原分裂,匈奴族長蹂躪稱霸, 拉攏各部曲從中興。屢屢侵擾,中原無暇理會,匈奴部落中人更加目中無人,仗勢欺人。
及至秦統一,匈奴盜眾仍不避諱,敢緊逼長城要害。當時秦皇極力北伐,欲「使匈奴遠離中國」,奈何「走馬斷流水,占據隘險」,大敗而還。秦始皇惱羞成怒,遂下令在邊境遍植榆樹,作為天然屏障,又命蒙恬將軍在榆樹林設置伏兵。
此舉可謂殺二鳥,一舉多得。然匈奴人雖戰斗兇猛,卻不失智慧,旋即洞察秦國用意,改從榆樹林橫斷之道而入。中原軍隊雖屢屢設下埋伏,匈奴人左突右沖,仍屢屢得手,中原人士但覺不解與氣餒。
后人總結歷史得出結論,所謂「死物終難拒生靈」,縱如萬里長城,亦只能壯國威,警示匈奴,而無實質防衛之用。始皇朝堂大臣屢次建言秦皇修長城無用,宜撤軍回防。奈何秦皇性格剛硬,偏信巫師李斯建議,終不見效。神武如此,人定勝天乎?
秦亡漢興,匈奴依舊擾邊。漢高祖心系猛將,遂大舉用兵,欲以武力掃平建文明,然終不敵善戰的匈奴而敗。
此役可謂兵敗如山倒,震撼中原人心。高祖聞報大驚失色,怒不可遏,當即下令將帥歸罪于左右,欲斬令其贖罪。
而漢高祖終是一代梟雄,穩定局勢后轉而求和,使漢匈兩國和親十余年。這和親之策看似美妙,暫時止住侵擾,實則偏安一隅。匈奴民性嗜血如命,怎肯就此罷手不戰?
果不出數載,匈奴復興兵禍,邊境之民再度涂炭。東漢初期,漢光武帝即位之初,中原剛自亂世中復興,國力不能與匈奴一戰。他只得再次迎合和親,漢匈和平方得以維系。然而歷史終有天理,屢屢背義的匈奴終究難逃下場。
光武帝為人聰慧,深諳匈奴爾虞我詐之心態,寧可暫時委曲求全,伺機報復。遂派心腹宦官出入匈奴腹地,暗中探聽虛實。令匈奴放松警惕,中原方得喘息之機。
漢武帝時期可謂漢朝鼎盛之世,國力強盛,兵馬充足。武帝既懷揣「反客為主」宏圖大志,又不滿漢匈邊患不斷,遂命名將出擊匈奴。次年大日,兩軍建功,中原軍隊大獲全勝。此番勝利歸因于何等因素?
據史籍記載,苦戰十余載,漢軍仍難取揚眉吐氣之勢,匈奴來犯即顯失措。豈料此次輕取如反掌,使得匈奴人對中原實力忌憚不已。
究其奧秘,漢軍此番運用「天之道,利而不害」之策——大量種植榆樹作掩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