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美國人曼利(Wilson Edward Manly)在四川工作,先後輾轉重慶、資州、成都等多個地方,對「天府之國」比較了解。在此期間,他搜集或者自己拍攝了當地的照片,如今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我們整理其中一部分展示給大家。
守衛資州的清軍士兵。
照片拍攝于1910-1911年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時期,這些士兵並非朝廷編練的新軍,而是地方官府組織的勇營。他們使用的武器極其落後,有人拿著三角叉,有人操縱著火銃,再加上平時沒什麼訓練,戰鬥力當然非常虛弱,根本難以抵擋革命軍的進攻。
農民抬著一頭豬到市場出售。
以前幾乎每一個農村家庭都會養豬、養雞,關鍵時刻可以換一筆錢補貼家用。
抽幾口過過煙癮。
街頭存在著這麼一種流動商販:他點燃裝滿煙葉的煙斗,收取一定的費用,讓過往路人抽幾口過過癮、解解饞。清末民初的影像資料對此都有記錄,但相關文獻很少。我有一個疑問,所有的客人都使用同一個煙嘴,豈不是很容易傳播疾病?衛生問題如何保證?
老牛拉磨碾米。
碾米是一個使用碾子為稻穀去殼,從而獲得精米的過程。碾子由碾槽、碾滾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米時,先把稻穀均勻地倒入碾槽,然後駕上牛,揮鞭驅牛,石滾在碾槽裡不斷地對稻穀碾壓,直到殼破米出。
碾子早已被淘汰,但在南方農村還可以看到殘留。有句歇後語「老牛拉碾——原地打轉」,形象地描述了碾米的過程。
古老的街道。
一座高大、破舊的石牌坊橫跨街道,行人、小豬、狗狗從其下穿過,晾衣繩從這頭扯到那頭,掛著幾件寬大的衣服……這張照片記錄了日常生活的一幕,給人一種時間緩緩流淌的感覺。
一個家庭四代人合影。
在傳統觀念裡,四代同堂被視為一種幸福。舊社會人們追求傳宗接代,每個家庭一定要生個兒子,否則在別人眼裡就是家門不幸。
買賣雞蛋。
小販不僅帶來了一籃子雞蛋,還抱來了下蛋的母雞,不知是展示雞生蛋的原理還是連雞一起賣掉?
顧客肩上扛著1000文銅錢,正在檢查雞蛋的質量,與小販討價還價。根據《(四川)合江縣誌》記載,1875年當地一個雞蛋賣28文銅錢,照片拍攝的具體時間地點不詳,但價格可以參考,不至于浮動太大。
住在墓穴裡的一家人。
晚清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乞丐、流民、難民比較多,這些社會邊緣人無家可歸,住墓地、墓穴的情況並不罕見,文獻多有記載。墓穴是某個老人提前準備好百年之後用的,他們住進去雖然陰森可怖,但起碼有了一個遮風、擋雨、避寒的地方。
殘障人。
此人無法站立,行走時手腳並用。他是被社會拋棄之人,無家可歸,平時以乞討為生。
製作椅子的木匠。
這位木匠正在製作西式的椅子,框架已經搭起來,接下去就要完成拼接、打磨細節了。民間傳統的工匠大多都是能工巧匠,不管中式、西式,看看樣品、看看圖紙,立馬就能上手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