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諾貝爾文學獎有個「死亡之吻」的魔咒:作家在得獎后,往往很難再寫出佳作。
但有一個叫做馬爾克斯的作家,卻打破了這個魔咒。
1985年,繼《百年孤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后,馬爾克斯又寫出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經典著作。
此書一經出版,就飲譽世界。
《紐約時報》評價說:
這部光芒閃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這部作品主要講述了,費爾明娜與兩個男人之間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糾葛。
作者借費爾明娜的三段情感經歷,引發我們關于靈與肉、愛情與婚姻等人生命題的思考,讀來令人萬般感喟。
也許,讀懂了費爾明娜的一生,便讀懂了愛與婚姻的真相。
近在咫尺
卻遠在天邊
費爾明娜,是一位美麗又高傲的富家女兒。
13歲那年,她偶遇17歲的送報員阿里薩,一見傾心的阿里薩從此對她展開猛烈的攻勢。
費爾明娜在不懂愛的年紀,面對阿里薩的日夜守候、一封封含情脈脈的情書以及只為她演奏的小提琴曲,開始心旌搖曳。
她誤以為這就是愛情,很快就陷入熱戀。
兩人經常偷偷互通信件,傾訴相思之情。
不久,費爾明娜收到阿里薩的求婚信,但此時的她卻突然感到不知所措。
畢竟,在潛意識里,阿里薩并不是她理想的愛情歸宿。
正當她躊躇不定時,希望女兒嫁入豪門的父親也開始橫加阻攔,并帶她到外地長期旅行,杜絕了女兒和阿里薩的往來。
正所謂,越是受阻,越讓人無法自拔。
本來還猶豫不決的費爾明娜變得堅定無比,在阿里薩一封封偷偷寄來的狂熱求愛信中,她迷失了方向,答應了對方的求婚。
她以為,可以永遠沉醉在甜蜜的愛情中,現實卻讓她大失所望。
兩年后,費爾明娜回歸故里,也因而有機會再次見到阿里薩。
她本來滿心歡喜,可當和阿里薩四目相對時,看見的卻是冷若冰霜的眼睛,聽到的也是冷酷的話:
「這不是花冠女神該來的地方!」
有句話說得好: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
」
費爾明娜曾經以為,和阿里薩是一種心靈相通的情真意切,但卻在這一瞬間,感受不到一絲絲溫暖,眼前人遠得猶如陌生人一樣。
她恍然大悟,自己愛上的只是一個想象中的美好影子。
此后,費爾明娜決絕地把阿里薩從自己的生命中抹掉了。
費爾明娜的少女時代,之所以會愛上阿里薩,源于一種以幻想為滋養、越壓制越反彈的迷狂。
可一旦近在咫尺,才發覺真實的阿里薩根本滿足不了她的期望。
張小嫻說:
「曾經以為,年輕時的愛情是詩,後來才發現,那不過是短句,詩不成詩。」
我們其實都曾是費爾明娜,以為愛情應該是純美的,一不小心就愛上了愛情本身。
等到激情退卻,才驀然發覺,那只是一場幻覺而已,早些清醒過來,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細語流年
不負光陰不負卿
費爾明娜結束了和阿里薩的愛情,從此一頭扎進了現實生活中。
21歲時,她在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了一表人才、家境富裕的烏爾比諾醫生。
婚后,長達兩年的蜜月期給費爾明娜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她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然而,婚姻生活卻不盡如人意。
難以相處的婆婆,逼她吃各種做法的茄子,要求她學會彈鋼琴;
性格古怪的小姑子,總是給予她無休止的差評;
和丈夫之間有不少互相厭惡的生活習慣,兩人甚至會為了一塊肥皂而爭吵不休。
這些日常的諸多不如意總疼得讓她無處可躲,但為著家庭幸福,她選擇了妥協與退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