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中,呂不韋是一個令人著迷的人物。他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丞相,一個名震天下的權臣,他以自己的才智和智慧扶持著一個國家的崛起。然而,命運的輪回卻讓他經歷了權力的巔峰和谷底。
呂不韋憑借著非凡的政治才能,成為了秦國丞相,但卻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久,遭遇了秦王的處置,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權謀與紛爭?為何一個功勞顯赫的丞相會陷入如此境地?
在戰國時代,秦國可謂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這個地處偏遠的小國,憑借獨特的「人力資源政策」,成功吸引了無數天之驕子前來效力。
當時,秦孝公發布了一道震撼人心的《求賢令》,內容直白且誠懇,相當于今天的「只要你有能力,待遇絕對優厚,晉升空間無限」。這份招聘廣告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了天下英才的廣泛關注。
秦國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在當時可謂是獨步天下。比如商鞅變法,推行「軍功爵制」,不論出身貴賤,只要你能砍下敵人的腦袋,就能獲得土地和爵位
。這簡直就是戰國版的「KPI考核」,簡單粗暴又有效。
雖然秦國地處偏遠,但它志向遠大,目標明確,那就是一統六國。這種雄心壯志,對于那些胸懷抱負的才子們而言,無疑是一個展示自我、實現理想的大舞台。
最重要的是,秦國還擁有包容開放的胸懷。秦穆公時期,就有百里奚、蹇叔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才被重用。這種不拘一格用人的氣度,就像現在的企業文化一樣,深深吸引了無數飽學之士。
在被秦國開明政策所吸引的眾多人才中,有一個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本是一個商人,但他的商業思維堪比現代頂級投行大師,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同于尋常商賈只看重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呂不韋竟將目光投向了一個更為復雜且價值連城的「商品」——
秦國的接班人身上。
當時的咸陽城繁華鼎盛,吸引了各地商賈紛至沓來。呂不韋在此悟出了商業新境界,他意識到單純做買賣的盡頭并非終點,而是邁向廟堂的新起點。于是,他開啟了人生中最宏大的一筆「生意」——投資秦國在趙國的質子贏子楚。
可以說,呂不韋的想法在當時非常大膽。他將子楚視為一件待價而沽的稀世珍品。而那時的子楚,不過是在趙國充當人質的落魄公子,處境尷尬,就像是遺棄的孩子,毫無價值可言。
但在呂不韋眼里,贏子楚的價值無異于一座「金山」。如果把子楚比作股票的話,那子楚就像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股票」,只要精心包裝、合理推廣,便能成就一番帝王偉業。
有了投資目標后,呂不韋迅速展開了行動。他采取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子楚的「品牌價值」。先是慷慨解囊,資助子楚廣納賢士。
這樣的操作就像是現代商家打造明星形象一般,將子楚塑造成有魅力、有智謀的新興領袖。果不其然,在呂不韋的「投資公關」下,子楚很快就在困境中脫穎而出,名聲鵲起,終于引起了秦國宮廷的關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