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的教育是歷朝歷代中最注重的,一般情況下,皇子滿6歲便要進入上書房拜師學習,從早晨天不亮一直到夜幕降臨,每天十幾個小時,十數年如一日,其艱苦程度遠高于當今的學生。
俗話說的好,名師出高徒,能夠給皇子當老師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絕對是當今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在清代,著名的帝師如張廷玉、鄂爾泰、朱軾、徐元夢等哪一個不是學富五車,人品文章享譽天下。盡管如此,在封建專制時代,等級制度森嚴,帝師地位再高,終究是皇帝的臣屬,兩者之間還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當然,在制度之下,也有師生感情極為融洽的例子,在清代歷史上,嘉慶帝和他的老師朱珪便是一對師生情深的代表,也可以這麼說,在有清一代,朱珪是當之無愧名氣最大的帝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朱珪開始擔任皇十五子颙琰的老師,朱珪不但教授了颙琰文化知識,還教會他如何修身養性,師生之間的感情篤深,當朱珪第一次離開颙琰的時候,師生贈言互勉,依依不舍。
第一次的分別就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各省舉辦三年一度的鄉試,按慣例,朝廷要委派中央官員監督各省考試,是為學政,朱珪被乾隆帝任命為福建學政,雖然這是一個臨時的差事,但對于颙琰來說,這是老師第一次離開自己,二人可謂依依不舍。
臨行前,朱珪贈颙琰「養心、敬身、勤業、虛己、至誠」五箴,同時颙琰也不忘贈詩一首送于恩師,師生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年,朱珪再度奉命赴福建正式出任學政,不過這次不是臨時出差,颙琰的離別情緒更顯得深厚與強烈。朱珪動身赴任前夕,颙琰洋洋灑灑撰寫長律六章送別恩師,其中就有:「欲去難留可若何,片言相贈耐吟哦」的詩句。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乾隆帝的八十大壽,又是朱珪的花甲之年,颙琰竟然不顧避諱,情不自禁地在賀詩中把父皇乾隆和朱珪聯在一起,做了一首詩,曰:「圣主八旬壽,鴻儒花甲年......」其中還有一句「文筆超韓柳」,這一句顯然有些過譽,不過這反應了颙琰對朱珪的真實感情。
嘉慶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剛去世,嘉慶帝便立即召回朱珪,他希望得到恩師的輔佐,朱珪接到上諭后,即刻風雨兼程趕赴京城,在途中,朱珪便上疏陳說己情。
朱珪抵達京城后,因師生二人分別有年,重逢時,嘉慶帝居然抱著恩師朱珪痛哭,這種情景實屬罕見。
在外人看來,朱珪和嘉慶帝有著不一般的情分,然而就在若干年后,發生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時的朱珪已經是官居一品的大學士,且又年逾75歲高齡,居然被自己的學生嘉慶帝「革職留任」了。
事情發生在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正是寒冬季節,嘉慶帝在乾清門召對臣工,召對結束后,按慣例嘉慶先還宮,然后大臣們再往外退。此時,大學士朱珪拖著早已僵硬的雙腿蹣跚走到乾清門外西側的月華門時,精神恍惚差點暈倒,御前大臣丹巴多爾發現不對,馬上喚來南書房太監照顧朱珪退朝。
兩名太監情急之下搬來一個凳子將朱珪抬了出去,這一幕被一位領侍衛內大臣看到了,以「有違體制」(朱珪坐在凳子上,就如同在大內坐轎子一般,未經特許任何人沒有此特權)為由,將丹巴多爾和朱珪告到了嘉慶帝那里,并上呈折子要懲辦二人。
三天后,嘉慶發出諭旨,在諭旨中提到幾點,首先,他認為在寒冬臘月里朱珪抱病上朝已屬不易,且身體不好舉朝皆知;其次,朱珪當時神情恍惚,怎樣被抬出去顯然已經沒有意識,言外之意就是責任不在朱珪本人;最后,是太監用凳子抬出朱珪,所以說是太監違制。就這樣,朱珪沒有遭受重罰,而是加恩革職留任。
五天之后,朱珪病逝,嘉慶帝得此噩耗,心里悲痛萬分,想想幾天前還和恩師共商國事,如今卻天人兩隔,于是他決定要「親臨賜祭」,并從內庫撥銀2500兩辦理喪事,還給了一個「文正」的謚號,在朱珪的靈前,嘉慶帝回想與恩師的往事,眼淚奪眶而出,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朱珪去世后的三個月,嘉慶帝去西陵拜謁,途中數里外便是恩師朱珪的墓地,隨即派英和「前往祭奠,以達朕懷」,如此師生情誼,放在一般人身上也是難能可貴,而作為皇帝,且不論嘉慶的功績如何,但他敬師、愛師之心,在清朝諸帝中無人可比。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