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每個職場人到了這個年齡,都明白職業發展是要走下坡路的,即便是馬云這樣的大佬,也是早就培養好繼承人,提前退休,追求自己夢想的教育事業。此時事業成就已經定型,子女長大成人,身上的重擔可以慢慢放下,享受下半生的旅程。
五十歲的職場人已然進入到職業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就如英雄遲暮,不再渴求發展,但也有著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年輕時的價值實現就是追求事業成就,中老年的價值實現則是將有用的經驗傳承下來,培育后輩成長。
所以你看,很多職場老人總喜歡主動分享經驗,講過往的成就,指點江山,都是希望受到后輩的認可和尊重,并對后輩的工作行為給予指正。這是好事,但有的老員工沒把持住,容易讓后輩新人覺得在「倚老賣老」。
想指導后輩,要先懂得平等尊重,要理解:經驗不一定就是對的,資歷并不能代表什麼。平等地交流,我們可以提出建議,對方也可以不接受,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
如此,對方才更容易贊同我們,更聽得進去,達到指導的效果。
阿莫是我寫作上的學生,90年人,在珠海的一家非營利機構做項目主管,前不久他就很震驚地說,新員工居然說他太固執了,像個老頭子,我已經到了這個年紀了嗎?
三歲一代溝,年輕人對老一輩人的印象,總是認為長輩太過于墨守成規,跟不上時代了。這在每個年代都一樣,我們年輕時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歸根到底,時代變化太快,老一輩人習慣于用老規則看新方法,自然容易產生代溝。
這也是五十歲人最大的弊端,一旦被公司認為我們跟不上發展,就可能地位不穩。作為職場上的老師傅,少不了要和年輕同事合作,這時太強調自己的老方法,或是堅持己見,就會落下「死板,不懂變通」的印象。
先聽聽后輩同事的想法,并了解其背后的依據,這時再稍微提出我們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討論下,也能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工作上新發展。
一個人如果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生活就會失去樂趣。五十歲過后的職場人,為什麼競爭力一再下降,除了身體機制的退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再學習。
確實,此時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只求安穩退休,不再需要拼命發展,所以沒必要再學習,去和年輕人競爭。只有那些還懷有好奇心的前輩,才能繼續去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知識,因為他們仍希望探索未知。
在沒有壓力,不需要競爭的「半退休」職場環境中,保持好奇,我們才能保持著工作上的活力,利用職業的最后一個階段,去實現我們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成為受人敬重的職場前輩。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