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半歷史、一半傳說。
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這件事究竟有沒有真實發生過,發生在何年何月,并沒有當時的歷史記載,也就是說沒有實證。
后世所有的歷史記錄,其實都不過是結合周朝時期的一些記錄或民間傳說,所進行的推演而已,誰都不敢說是鐵定的事實。
這也就難怪會出現諸如《封神演義》一類的神話故事了,人們在缺失歷史證據的情況下,自然只能依靠神怪類的演義,來對這一事件進行描述。
這也是令歷史學家極為頭痛的問題。
中國真正在歷史上中出現紀年,最早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自此之后的重大事件,都會有明確的文字時間記錄,但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商朝時間的諸如甲骨文的記錄,卻并沒有時間概念。
這種情況,卻因為1976年,一件周初青銅器文件的偶然出土,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976年,陜西臨潼的一個村子,正在為農田灌溉開挖小型田頭的水渠,當時應生產隊的分工要求,每家每戶按照勞動力的多少,平均進行溝渠的長度分配,測量好尺寸之后,其中一位農民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勞力,分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段。
此時正值農閑季節,挖渠的進度并沒有嚴格的要求,該農民為了盡快趕完工,總是早早地便來到了田頭。
灌溉渠的作用主要方便井水被水泵抽出后,通過水渠送到田間地頭,再人工取水進行田地澆灌,因為這道水渠是主水渠,對于深度與寬度都有較嚴格的要求,其中深度要挖到一米五左右。
這天一大早,該農民繼續向下深挖,在即將達到標準深度時,他手中的鐵鍬卻突然碰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憑與鐵鍬發出的聲音來判斷,應該是一個金屬類的東西。
在陜西臨潼這邊,大家挖河挖溝的時候,挖出些歷史的文物是很常見的事,該農民第一反應,就是有可能自己挖到了一件文物。
當他俯下身,撥開硬物上部周邊的濕土時,他便更加確信起來。
因為,通過這件物品露出的一角,以及角上所覆蓋著暗綠銹跡,不難看應該是一件銅器。
本著好奇的心態,他便小心翼翼地用鐵鍬繼續沿著物品的周邊往下挖,一直到圭壤松動,可以晃動該物品為止。
該農民將物品從下面取出,動手除去上面的泥土,文物的面貌便清晰地展現了出來,原來是一個類似于青銅鼎的文物。
上部為又耳銅鼎,下部則是一個方形的青銅底座,周身全部被銅綠遮蓋,整個銅鼎保存得非常完好,并未受到任何的毀損。
銅鼎上不僅布滿著裝飾性的優美雕紋,而且在其中一面上,還有類似于篆書的文字。
該農民看著眼前的物品,知道這不是一般的東西,便停了工,一邊守著它,一邊等生產隊的其他人上工。
待到發現村干部來到現場之后,但把銅鼎拿了過來,村干部是有些文化的,一眼就看得出就件文物必定是遠古時期的,其價值定然不菲,便連忙將事向上級部門匯報。
首先來到現場的,是當地的文物部門。
「這是周朝的文物。」
文物工作人員一眼就看出了這個銅鼎的歷史朝代,但此時他還并未真正意識到這只銅鼎的真正價值。
即便如此,這件文物都已經非同小可,周朝的銅鼎,任何一個,至少都有著兩千年以下的歷史,都是國寶級的。
考慮到該文物的重要性,當地文物部門也無權自行處理與收置,又聯系了上級的文物部門,并發去了該文物多個面的照片。
就這樣,一級一級,一直上報到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家級的考古專家,乍一看到此鼎,倒也并沒什麼,可當他看到鼎上的文字時,一個個都睜大了雙眼,心中的驚喜更是無以言表。
原來這個形似鼎狀的文物,就是周朝最早期的簋,是當時裝盛飯食的器皿,為王室貴族所使用,以青銅鑄造。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