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女人跪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旁邊有著一塊牌子:「賣身葬父」。
到這里就有人理解不了了,既然真的窮的話,為什麼不把自己的父母隨意安葬,這樣的話自己也能夠好過一些,倒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真的沒有辦法……
我們經常能夠從一些古籍之中,看到一些有關孝的故事或者是道理,那麼問題就來了,孝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在母系社會的時候,是沒有孝文化的,因為當時人們普遍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要是誰生下孩子的話,這個孩子就由整個部落來養。
不過當時間進入到農業社會,這樣的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說之前人們所過的生活,是顛沛流離,只能夠果腹的生活。
那麼進入到農業社會之后,人們不僅可以有固定的食物來源,有的時候還會剩余一些食物,這樣的話,生產關系是發生了變化的。
男人在生產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父系社會開始,這個時候就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了,既然男性在勞動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他們要是生產出來東西,肯定是想要留給自己的后代的。
所以一夫一妻制度出現,這樣以家庭為單位,后代的血緣關系幾乎上就可以確定了,一個家庭會將一個孩子養大,等到他們老去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會繼承家里邊的衣缽。
然而這里邊,依舊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萬一這個孩子在他們老的時候,對他們不好了怎麼辦?于是孝文化就出現了。
更重要的是,統治者將孝和忠捆綁到了一起,要是誰孝順了,那他就有很大的可能是個忠臣,在漢朝的時候,舉孝廉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察制度。
而二十四孝在古代的時候,更是被很多的人奉為經典,這里邊確實是有一些非常有道理的事情,但是還有一些事情,讓我們現在的人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
就比如郭巨「埋兒奉母」,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因為家里邊實在是貧困,所以就連吃飯就需要省不少。
這樣的話,屬于郭巨老母親的那一份就會少了,于是他就和自己的媳婦商量,把自己的兒子埋了,專門供養自己的母親。
他認為兒子的話,可以和妻子再生一個,母親的話,一輩子就只能有一個,所以他就開始找一個地方開始挖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