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4年,出任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接到朝廷的詔書,讓他前往汝州為官。臨行前夕,得到消息的黃州士紳、官吏,排著隊為其設宴送行。
在一次宴席上,一名貌美的歌姬因為仰慕蘇軾的文采,希望能得到蘇軾的題字。蘇軾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四句詩。前兩句平淡無奇,但是后兩句卻驚為天人。
人們更沒想到的是,由于這首詩,那名歌姬在黃州也算是名噪一時。後來更是因為這首詩而被后人知曉。
蘇軾,別號東坡居士,也稱蘇東坡。他文采斐然,又為人率真,在士林之中具有很高的聲望。
他還未入仕,便受到歐陽修等朝廷重臣的盛贊。因此,當他入朝為官后,他的仕途一度十分順暢。
後來,他因為議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而遭到宋神宗厭惡,被排擠出了朝堂。到徐州出任知州。
他到了徐州依然不安分,不斷上書指出新法的各種問題。
雖然蘇軾的初衷是好的,他并不在意新法舊法,只要有問題,他就會指出。
可惜遠離朝堂的他不知道,此時的情況可不容許他妄議新法。
因為,此時的新法已經不是王安石在主持了。王安石已經被罷相,新法是在以宋神宗的意志在推行。蘇軾的行為可以被看作是誹謗朝廷、目無君上。
加上蘇軾接二連三地給新法找麻煩,也惹來朝臣們的不滿。于是,一場針對蘇軾的陰謀在醞釀中。
公元1079年,蘇軾從徐州知州調任湖州知州。按照慣例,他寫了一封謝表,以示對皇帝的感激。
在這封《湖州謝上表》中,有這麼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既表達了他對于新法的不滿,又暗諷那些推行新法的官吏。
結果,他的謝表剛送達朝廷,第二天御史台就有數名御史彈劾他。有意思的是,彈劾的理由正是他謝表中的那段話。
這些御史指責蘇軾狂妄自大,目無君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後來更是有人專門翻閱他過往的詩詞、奏章,找出一些模棱兩可的地方,說他有欺君罔上之嫌。
就這樣,蘇軾剛到任就被打入了大牢。
按照宋神宗的本意,蘇軾這樣「不懂事」的大臣,最好是處死得了,不僅能耳根清凈,還能殺雞儆猴。
可惜這是宋朝,皇帝想賜死一名文官,那是不可能的。不說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留下「刑不上士大夫」的祖訓,就連那些對蘇軾不滿的大臣也不會答應。
開玩笑,真讓宋神宗賜死蘇軾,這個先河一開,那以后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此類事情。這可不是文臣們愿意看到的。
于是,到了此時,那些文臣們反而開始力保蘇軾了。就連被罷相的王安石都寫信給宋神宗,稱「蘇軾文采斐然,乃是一等一的人才,臣從未聽聞過盛世會有皇帝將人才賜死的。」
宋神宗是個愛面子的皇帝,王安石這麼一說,宋神宗立刻投鼠忌器了。再加上其他大臣也開始為蘇軾說話,朝堂風向大變。最終,蘇軾只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一番經歷,對于蘇軾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原本的他是天之驕子,他相信無論是上天入地,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可是經歷了這次的無妄之災,尤其是在大牢里待了半年后,他有些懷疑自己了。也許自己以前的成就只是運氣好罷了?
初到黃州的時候,他著實消沉了一段時間。
換作其他人,也許會投身工作中,讓自己暫時忘卻這些煩惱。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無事可做,因為這黃州團練副使就是個虛銜,沒有任何實權。蘇軾每天的工作就是去衙門喝茶看報紙。
蘇軾年紀輕輕,怎麼甘心過上養老的生活?
他開始尋找新的人生寄托。他游遍了黃州的山山水水。在此期間,他文思泉涌,寫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