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作為古代歷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然而,盡管他被譽為千古良相,卻也有著一些被后人質疑的罪責。
諸葛亮的三宗罪究竟是什麼?為何讓后人不斷質疑,但他的歷史地位仍然崇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其中的緣由。
東漢王朝統治長達四百年,可就在這一代人的眼中,它已經名存實亡。內有黃巾起義、農民暴動不斷,外有胡人入侵、邊疆騷亂頻仍,朝政黑暗腐敗,國力日漸衰微。
黨錮之禍過后,東漢的統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董卓這個奸雄竟然膽大包天,擁戴獻帝西遷長安,焚毀洛陽城池,徹底斷絕了劉氏王朝在中原的根基。
一時間,天下嘩然。諸侯割據,各懷鬼胎,孰主孰臣,已然不明。有人欲擁立劉姓王族繼承大統,有人則企圖自立為帝開創新朝,還有人想死死守住最后的皇室遺民。
面對漢室將亡的現實,當時出現了三種不同的主張:
其一,擁立劉虞繼承皇統。這是冀州刺史韓馥、渤海太守袁紹等人的想法。劉虞乃光武帝之后,在位時施仁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可他卻婉言推辭,不愿復興王朝。
其二,自立為帝。這是袁術的想法。據《三國志》記載,袁術將當時的混亂比作戰國時期,認為袁氏已有稱帝的預兆,于是他最終真的自立為帝,不過很快便歸于失敗。
其三,擁立獻帝復興漢朝。這是曹操謀臣荀彧、袁紹謀臣沮授的主張。他們認為雖然漢室名存實亡,但利用其殘余的皇統還是可行的。
在這三種主張中,曹操采納了荀彧的建議,先人一步迎取獻帝于許昌,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做大。諸葛亮也承認:「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與此同時,沮授也對袁紹進言,希望他能效仿曹操之舉。可是,袁紹內心深處并不贊同,他更傾向于郭圖、淳于瓊的意見,認為漢室已無望復興,不如將目光放在奪取中原。
結果,袁紹雖一度后悔,想控制皇帝以自靠近,但為時已晚,被曹操斷然拒絕。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是個精明能干、機警果斷的人,他先發制人,贏得了先機。
與曹操、袁紹等人不同,諸葛亮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他認為,當時天下大亂,曹操已占據北方,孫氏統治江東,與其圖謀一統天下,不如先分裂為三足鼎立的格局。這種想法與同時代的魯肅「天下鼎足「之說不謀而合。
諸葛亮深知,劉備雖有漢室皇親之尊,但目前實力單薄。因此,他建議劉備先在西南一隅打下根基,待將來時機成熟,再圖復興漢室,一統天下。這一策略立足當下現實,放眼未來發展,前后連貫,高瞻遠矚,可謂是當時最為高明的謀略。
雖然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但他的最終目標,仍是復興漢室、一統天下。正如他在《出師表》中所說:「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越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部,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與此同時,周瑜卻對魯肅說,他認為漢朝必將滅亡,統一天下的機會在東南一隅。孫權雖口頭上說要「輔漢」,但內心也未必真心擁護劉氏王朝。
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與東吳人對漢室存亡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