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這一點放在專注于記錄歷史的我國古代表現得格外淋漓盡致。
每當一個朝代取代前朝之后就會對前朝進行修史,而這前朝歷史要寫成什麼樣,那可就都看本朝統治者的想法和史官的春秋筆法了。
有的時候本朝統治者留點情面,只是給前朝人的言行舉止進行一些抹黑就夠受的了,更嚴重的時候,甚至能直接將一個人從歷史上刪掉,讓他消失幾百年。
明末的大臣袁可立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太能打,甚至讓努爾哈赤輸了好幾次,因此清朝編《明史》的時候破防直接把袁立可這個人刪了!
人們時常會開玩笑說姓袁的就是清朝的天敵
,前有明末的「武三袁」:袁可立、袁崇煥、袁應泰三個人在明朝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情況下接二連三地抗擊入侵;后有清朝末年袁世凱將溥儀逼退位,推翻清朝統治。
但是在明朝末年的這三位袁氏武將之中,袁可立可是差點就在清朝皇帝的手筆下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清軍入關建立了滿清政權之后,清朝就開始編撰《明史》了,這是我國歷史上的規矩,不管有多麼深仇大恨的朝代都會為前朝修史。
甚至修史這一行為逐漸被賦予了政治意義,成為了繼承正統的表現,而清朝原本就是外族政權,是非常需要表現自己的正統的,因此修《明史》就非常重要。
這部《明史》的編撰和修訂從順治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直到乾隆時期才最終完成,中間經歷了九十多年,一共含有三百多卷內容,可以說相當全面。
然而在這三百多卷中,卻從頭到尾都沒有寫過明朝末年的將領袁可立,要知道袁可立可是明末功績相當卓越一個大臣,甚至單獨為他開一卷都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長篇累牘的《明史》中卻就是沒有提袁可立,這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清朝實在是被他打破防了,掌握了話語權之后堅決不讓他有被后人瞻仰的機會。
這其實也是非常合理的,因為畢竟袁可立是連清太祖努爾哈赤對上都拿他沒辦法,甚至在他手下打過好幾次敗仗的主。
清朝皇帝作為努爾哈赤的后代,自然有必要維護一下祖先英明神武的形象,因此只能讓袁可立在《明史》中人間蒸發,抹去他的經歷。
但是一個人只要在世上存在過就必然會留下痕跡,要是更加久遠一點的朝代的話,文字資料或許會失傳,但是明末清初距今只有四百年,還有很多當時的文字記錄流傳了下來,讓后人們得以在幾百年之后認識到這位忠誠廉潔的賢臣
。
在清朝人編寫的史書中,他們先祖努爾哈赤可以說是一個百戰不殆的常勝神將,正是因為他的神勇,讓明朝人感到了恐懼,不僅打不過,還有很多人見勢頭部隊就主動投降了當時還叫后金的清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