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處處都講究禮節,哪怕是對死刑犯也會來個「臨終關懷」。
所謂的關懷,就是讓他們在走上刑場之前,痛痛快快飽餐一頓,美其名曰「斷頭飯」。無論是古裝電視劇里還是小說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讓人感慨的場景:
死囚得知自己將要行刑,在獄中惶恐萬狀。
第二天早上,牢門一開,獄卒會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飯菜,還有香噴噴的一碗肉,旁邊還會有一壺好酒。
酒菜放下之后,獄卒親切地對已經梳洗干凈的死囚來上一句,「最后一頓了,吃吧您呢,吃飽了好有力氣上路!」
這時候,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還會有個驚人的發現:這好酒、好菜的旁邊,往往還有一塊帶著血絲,已經腐敗,散發著難聞氣味的生肉!
這麼惡心的東西放在香噴噴的飯菜旁邊,讓人大倒胃口,食欲再好的人也會大受影響。
按照常理,死囚肯定會非常不滿,要麼怒氣沖沖抗議,要麼不顧一切地將腐肉扔到一邊,反正也活不久了,我是死囚我怕誰。
可是接下來,這樣的一幕并沒有出現,蹊蹺的事情倒是發生了:死到臨頭的囚犯看見這東西,不但不會發怒,還會感激涕零,千恩萬謝,跪在地上向獄卒磕頭如搗蒜,道不完的「謝謝」。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一幕都會發蒙,這些囚犯怎麼了?那塊變質的生肉到底有什麼奇妙之處。
別小瞧那塊腐敗變質的生肉,它的用處大著呢。
「斷頭飯」也叫「【壯*陽】飯」,即死刑犯在人世間所吃的最后一頓飯。
斷頭飯有著悠久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沒有了權威,控制不了局面,導致天下大亂,群雄都想當中原霸主,開始大打出手。因此,各諸侯國之間戰火連綿不斷。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有戰爭就有傷亡,戰功是建立在成千上萬士兵累累白骨之上的。
戰爭就是贏者通吃的游戲,戰敗的一方失去所有權利,包括哪些戰俘。那時候沒有國際公約,戰俘卻沒有人身自由可言,要麼成為奴隸當牛做馬,要麼被活埋坑殺。
比如秦國的將領白起在長平之戰役中,就喪心病狂地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余萬。
可是,有一個國君卻不愿意那樣做,他就是楚莊王。
楚莊王,是一位情商很高的國君。
在一次宴會上,突然蠟燭熄滅,一個將領趁機[猥.褻]他的王妃,王妃揪掉了此人帽子上的纓帶。
王妃非常憤怒,希望楚王點亮蠟燭后以帽纓為線索,懲辦那個膽大包天的色狼。楚莊王聽了,卻傳令說暫時不要點燃蠟燭,反倒讓在座的各位都去掉帽纓再點蠟,以免那人出丑。
由此可見,楚莊王胸襟寬廣,格局很大。
楚莊王還有敬畏之心、惻隱之心,他覺得那些匆匆被殺的人都會成為餓死鬼。
這些餓死鬼在死亡之前沒有受到好的待遇,到了陰間之后將會充滿怨氣,很容易不遵守陰間的規矩,偷偷到人間去為非作歹,禍害陽間的人,影響社會治安和國家穩定。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發生,也為了在各國百姓留下一個仁慈的名聲,楚莊王在抓獲戰敗國戰俘之后,決定改一下規矩,抓住戰俘之后,不再不由分說就地咔嚓,而是先押解到監牢之中進行審查,能不殺的,盡量不殺。
必須殺的,給他們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等他們吃飽喝足之后,再送他們上路。這樣他們也沒有那麼大的怨氣,也不會積聚怨氣,來陽間搗亂了。
楚莊王這樣做果然奏效,如愿以償地贏得了好口碑,軍事上也一路順風,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各國國王一看優待俘虜有這樣好的效果,也紛紛效仿。
后人一看戰俘需要優待,那死囚也是人,也該享受這一待遇。于是,死囚在行刑之前,也能吃到一頓美味佳肴。
其實讓囚犯吃好最后一頓「晚餐」,里面有很多講究,遠比讓戰俘吃飽的講究更多。
首先是人道主義。死刑犯觸犯了法律,無論是謀財害命,還是通奸殺人,或者是密謀造反,抑或是不孝順老人,都是罪該萬死。
當然,像竇娥和岳飛那樣被冤枉的人除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