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起名特好玩,按五行相生起的名字,偏旁部首絕對有創意,最后我們學的元素周期表都是從大明天子的名字中找到的靈感和答案。
所謂五行相生,乃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
舉個例子,朱元璋是第一代,他本人不在五行之內,他兒子朱標為太子,最后另外一個兒子朱棣搶班奪權,當了永樂大帝。第三代木生火了,就是朱允炆、朱高熾這一代。再後來火生土了,就是宣德皇帝朱瞻基,土又生金,所以下一代就是朱祁鎮、朱祁鈺,金生水,成化皇帝朱見深,水生木,之后就是弘治皇帝
朱佑樘,以此類推,最后再循環到崇禎皇帝朱由檢,大明朝就結束了(南明不算數了)。也就是說,如果大明不亡,下一代皇帝肯定名字里帶火字邊。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解釋建文帝朱允炆的千古迷案。
朱允炆畫像
本來朱元璋大行之后,應該是第二代木字邊的朱標稱帝,但是朱標早在朱元璋之前就死了。按理說,這皇位應該傳給朱標的兄弟們吧,比如朱棣,但是老皇帝朱元璋不這麼想,他愣是要隔代遺傳(隔代傳位),直接給了孫子,火字邊的朱允炆。
朱棣等叔叔大爺不干了,這不是隔著鍋台上炕嗎?我們正當壯年,要聽命于一個小孩蛋子的,門都沒有啊!于是乎,朱允炆的撤藩成了藥引子,朱棣直接就清君側(造反了)。
過程不細說了,反正打了四年仗,文弱善良有佛心的朱允炆不是兇狠毒辣麻麻黑的叔父朱棣的對手,南京被叛軍拿下了。
這時候正是大夏天,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終于攻入南京,下令血洗皇宮三日三夜,大臣、內官、宮人、女官全都被殺,血流成河。
最重要的人物——建文帝找不到了。清理皇宮廢墟時,發現了一具燒焦的尸體,是誰?不知道。反正朱棣對外宣布,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為啥?宣布皇帝死了,剩下的大臣們也就死心了。
燕王朱棣瞪著這具尸體還罵呢:小子無知,乃至此爾!
朱允炆劇照
永樂大帝朱棣終于登基,移都北京,當了22年皇帝,至死還在尋找朱允炆,因為他知道,建文帝根本沒死。
確實如此。這是一樁困擾了人們600多年的懸案。人們根據《致身錄》《從亡筆記》和《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終于解開了這個謎題。
建文帝朱允炆的逃難過程是這樣的。
朱棣的燕兵攻打南京金川門時,皇宮內一片大亂,朱允炆啥招沒有,來回溜達,仰天長嘆。這時候,皇帝身邊的翰林院編修程濟走過來說:「陛下,與其自盡,不如逃走。」內侍少監王鉞也過來說:「皇上,昔日高皇帝(就是你爺爺朱元璋)臨終時,留下了一個篋(讀:妾)子(就是小匣子),吩咐在陛下大難之時打開它。這個篋子一直留在奉賢殿的東側,我負責保管,這不,我給您拿來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幾個人把這個篋子打開了,里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和尚的身份證),還有袈裟、剃刀、僧鞋、僧帽等出家物品,另外還有10錠白金。(原文如此,不是金子,也不是銀子,這玩意可值了錢了。)
度牒上有三個僧名:應文、應能、應賢。應文肯定是朱允炆了,應能是吳王府教授楊應能,應賢是監察御史葉希賢。這三個人出家是跑不了了。
最后這個篋子里還有朱元璋手書一封: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
朱元璋神了,這也難怪,別忘了他手下的劉基劉伯溫可是諸葛亮轉世啊。
這三個人分兩路就跑出了皇宮。朱允炆自己跑的,到了宮外遇到了一艘船,船主是神樂觀道士王升,王升叩頭下拜說:「高皇帝托夢給我,讓我在此等候。」薄暮時分,這三個人在道觀又集合了。
建文皇帝帶著這兩個人,還有十多個忠臣就跑出了南京,最后只留下三個人:應能、應賢和程濟(就是那位翰林院編修)。另外還帶了六個人給抗東西。
且不說永樂皇帝朱棣四處找尋建文,也不說鄭和七下南洋,跑到外國去找尋建文,就說建文皇帝,這一路跑到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浙江,一晃就跑了40年,少年成了老翁。
跑到第十個年頭,應賢、應能就都死了,建文又收了一個徒弟叫做應彗。
建文好文采,跑到哪就寫到哪。
在湖北武漢的漢陽晴川樓,建文寫道:江波猶涌撼,林靄欲翻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