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
我們小學書本上的一篇課文,竟然被台灣拍成了一部[[[大尺度]]]的電影。
電影講述了榜三大哥一怒之下把榜一榜二大哥都殺了的故事。
別誤會,這不是直播間,而是警察的通緝榜。
榜三哥犯下滔天罪行后,最后在教堂來了一次無差別殺人秀。
爆頭特寫、血漿飛濺,營造出華語影壇罕見的視覺奇觀。
就是這樣一部尺度完全達到B級的猛片,竟然出現在了內地院線。
可沒多久,網上又瘋傳它遭人舉報、回爐重造。
戲里戲外都可謂跌宕起伏。
爭議聲如此刺耳,只因為《周處除三害》是一部標準的「極惡電影」。
這類電影的標志性特點,全片沒一個好人,畫面直接不遮掩。
但如果你覺得《周處除三害》就是一部以變態、血腥為賣點的獵奇片,那就大錯特錯了。
它暴力的外表下包藏著的,是導演高超的電影技法,是殘酷的現實隱喻,是劍走偏鋒的人性物語。
而在這部影片中,皮哥看到了四個「第一次」。
不管是在犯罪片中還是整個華語影壇,它的出現,都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
01、第一次把犯罪故事打扮出三種色彩
《周處除三害》出自《世說新語》,原文是200多字的文言文。
少年周處身形魁梧,武力高強,卻橫行鄉里,為鄰人所厭。
后周處只身斬殺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浪子回頭、改邪歸正,至此三害皆除。
這篇文言文被改編成白話文,出現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的選讀課本上,很多人對這個故事還記憶猶新。
電影化用了這個典故。
通緝犯陳桂林(阮經天 飾)身患肺癌,他良心發現決定去自首,但在警局的通緝榜上,他發現自己只排名第三。
陳桂林冷笑一聲,他找到了前兩名香港仔和牛頭,逐一殺之。
本以為自己成為了當代周處,卻難料永遠參不透的貪嗔癡,才是人生終要面對的罪與罰。
導演黃精甫是香港導演,影片主要演員是台灣演員,香港電影的癲狂與台灣電影的陰郁相互碰撞,誕生了這樣一個「怪胎」。
表面上看,影片套用了典故,講述了一個殺手的末路故事。
但主角除三害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剛擒住了幾個妖,又降住了幾個魔」。
而是結構上的婉轉迂回,帶觀眾經歷了過山車般的體驗。
除第一害,是典型的香港黑幫片。
主角先是順藤摸瓜找到了香港仔,在隔壁酒店暗中觀察;
隨后前往理發店赴險、雙方相互試探;
就在劍拔弩張時,警察闖入攪局,最后雙方撕破臉,相互追逐廝殺。
最后主角手刃惡棍,順帶還營救了純情少女,這是典型老式港片的套路。
盡皆過火,盡皆癲狂。
但除第二害,立刻變成了邪典片。
上一幕還是狹小空間的生死相搏,這一幕就變成了神秘圣潔的教堂。
一位尊者以笑容可掬的形象出現,如救世主般拯救一個個迷途的羔羊。
悠揚的歌聲下,主角在眾人的簇擁下,也被尊者感化。
觀眾在局促不安后,內心稍稍得到寬慰。
殊不知,這是導演設下的騙局。
當觀眾剛剛找到安全感,導演立刻撕掉了純白背后的偽裝,露出惡魔猙獰的面容——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