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
《宣和書譜》中記載道:「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唐李太白,著詩千首,謂之詩仙,世人敬仰。大多不知,詩、書、劍、詞,樣樣精通,書法飄逸,真品極少,歷來珍藏,愛不釋手,價值千金。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現如今被廣泛應用,不得不說李白真的才華橫溢,不僅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縱觀整個歷史長河,能夠和他相提并論的人都沒有幾個。對于李白這個人,自然不用做過多介紹,大家都是從小背誦他的古詩長大的,想必也曾有責怪過他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名作。
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的是,李白除了非常善于寫詩外,在其他方面也非常擅長。例如劍術,書法等等,可以說是一位全能天才。有多少年輕人曾幻想過和李白一樣的生活,仗劍走天涯,有酒更有詩,既瀟灑又浪漫,但大機率是做不到的,數千年來只有一個李白。
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便是李白的書法,他的書法雖然比不上王羲之、顏真卿這些人,但也有自身特色。并且李白留下的真跡并不多,再加上他的名氣,歷代被世人珍藏,奉為珍寶。
《上陽台帖》便是他所留下的唯一書法真跡,整篇僅有25個字,但足以看出李白的書法功底,其瀟灑不羈的性格凸顯得淋漓盡致。
李白去世之后,《上陽台帖》輾轉多人之手。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滅亡后,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篇書法作品已經不知去向。直到進入宋朝,才被宋徽宗所得,他同樣也是一位書法大家,自然對李白這篇書法愛不釋手。
不久之后,北宋隨著兩位皇帝被金兵俘虜而滅亡,《上陽台帖》又落入南宋奸相賈似道手中。隨后,歷經了元明清三朝,又一次被詳細記載已經處于乾隆年間。眾所周知,這位皇帝非常喜歡寫詩,更喜歡在古人作品上蓋自己的印章。乾隆皇帝不僅在上面蓋有自己的專屬印章,還寫有「青蓮逸翰」四個大字,其中「青蓮」二字自然指李白。
所以,歷經上千年時間,李白的《上陽台帖》作品上已經密密麻麻蓋滿印章,還有不少人像乾隆一樣題字。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歷代名家和皇帝對李白的這個書法作品有多麼喜愛,使其價值更增多了不少。
直到清朝被推翻,《上陽台帖》從皇宮流落到民間,被一個叫做郭葆昌的古董商人買到。作為商人,自然是無利不起早,郭葆昌正是看中其價值,想要賣一個更高的價格,從中牟取暴利。但大家可能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在那個時候郭葆昌竟然用它換取了461套四合院。
說實話,這個數字在今天是不敢想象的。北京的房價大家都知道,可謂是寸土寸金,至于四合院的價格更不用說了。雖然也分地段以及面積等等,但怎麼說這些四合院肯定有數百億元。換句話說,《上陽台帖》放到現在足足可以賣到數百億元,甚至更貴,而且還是有價無市。
那麼當年出手如此闊綽的人是誰呢?他就是袁世凱的侄子張伯駒,以他的身份自然是有這個實力的。當時,張伯駒為了避免郭葆昌將《上陽台帖》賣給外國人,使這件國寶流失海外,毅然決然用自己名下的461套四合院買下。
這份豪氣,與愛國之心在那個時候實屬罕見。
不過,大家可不要認為他是袁世凱的侄子,自然而然也不是什麼好人。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張伯駒對政治并不感興趣,只對收藏感興趣,利用自己的家底收購了不少珍寶,在建國之后全數將其捐贈,自己一件都沒有留,并且還因為收購珍寶,導致生活貧苦,溫飽都不能保證。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為國家捐贈無數珍寶的收藏家。在晚間突發重病,住院后為了治病考慮,想要換到更加高級的病房都被無情拒絕。醫院所給出的回復是這樣的,捐贈是個人行為,與醫院并沒有關系。沒過多久,張伯駒因病而亡,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于保護國寶,最后卻因為沒有錢換病房遭辱。
如今,《上陽台帖》被珍藏在中國故宮博物館之中。當然了就算前往故宮都不一定可以看到真跡,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在網上查看,感受李白在千年之前寫下它時的心情與狀況,是開心,亦或是傷感,與李白來一場跨越千年的交流。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