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的董卓可謂是奸臣中的典范,歷史上對董卓的評價全都是負面的,批判他窮兇極惡,驕橫殘忍,一己之力顛覆了整個東漢王朝,致使天下大亂,18路諸侯紛紛大舉反旗,舉兵討伐他。
但如果當初董卓入主京師,選擇做一位忠于漢室的忠臣,那麼18路諸侯還會反叛嗎?答案很現實,無論董卓選擇做奸臣或是忠臣,都避免不了18路諸侯反叛的局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治矛盾
一個王朝的破敗往往不在一朝一夕,東漢末年皇權衰微,地方豪強,宦官外戚把持朝政,政治矛盾十分尖銳。即便董卓選擇當一位忠心于漢室的忠臣,這些內在矛盾也不是董卓一己之力能夠左右的了的。而這些政治矛盾同樣也會影響到各路諸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18路諸侯依然會選擇反叛,只不過董卓上位后荒淫殘暴,直接將矛盾激化,導致18路諸侯提前反叛。
第二:個人野心
18路諸侯之所以共同舉兵,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董卓殘暴不仁,以誅殺董卓為目的而聚到一起,這樣的聯盟實際上很脆弱。因為這些諸侯當中都是野心勃勃之輩,曹操,孫堅,袁紹,每一個都不是甘心為人臣的人,出于個人野心,這些諸侯同樣會反叛。
第三:地方自治
東漢末年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已經很微弱,地方的豪強與軍閥都擁有了軍隊實權,名義上還歸漢室統帥,但實際上這些軍閥已經能在各個地方獨立,幾乎相當于一個小朝廷。地方豪強的自治,注定皇權的分化,董卓如果作為一名忠臣就必須想盡辦法收歸這些地方豪強的政權,但又會激起激烈的反抗,最終各路諸侯舉兵反叛,這也是必然的結果。
第四:各諸侯內部矛盾
這些諸侯間的合作本就不是長久的,各方諸侯之間也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一點從董卓死后就可見一斑。即便董卓選擇忠于漢室,諸侯間也會因為矛盾而互相兼并,實力做大之后,又會與皇權產生激烈沖突,不甘心稱臣的地方諸侯依然會選擇反叛。
所以無論董卓是否忠心于漢室,東漢皇權的沒落已經是一個無法挽回的局面,內部矛盾尖銳,地方豪強做大,各方諸侯反叛也是早與晚的區別而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