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戰亂紛爭、天災都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古人在那些年代里每日都是提心吊膽過日子,對于家中的吃食更是安排有度,畢竟在那時古人都還是看天吃飯的,一旦出現災荒,家中如若沒有存糧那就只能餓著肚子。
而古時朝廷為了能夠讓百姓活下去,也是盡可能的啟動糧倉,歷史上秦朝和元朝就曾多次開放天下糧倉賑災,緩解民生疾苦,不過對于賑災,古代人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為了保證糧食的有效供給,你知道古人都是如何賑糧的嗎?
賑災糧的選擇
在古時即便是放在平常糧食生產的總數額也是不多的,除了西域邊塞國家每年特定的上供之外,老百姓每年的上供產量是非常少的,因為在古時,人們對于蝗災、雪災、旱災都是沒有避免的辦法,一旦遇上,就只能眼看著辛苦種下的莊稼顆粒無收。
所以在古時,皇家也在全國各地安排了專門的官員開墾土地,專門種植糧食和一些比較好存放的蔬菜,并且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專門存放的糧倉,以備不時之需,當有哪個地域出現了糧食緊缺的情況,就會有官員進行上報。
皇帝同意以后就會開放糧倉,以確保百姓的生活,然而在那時賑災糧的選擇上卻是有許多門道的,首先賑災糧都是以施粥來進行發放,會在城中、城墻等各個地方設置粥棚,再派部分官軍守在那里,以防止有人鬧事。
那麼為何賑災糧都是熬成粥呢?為何不是直接發放成大米或者煮成干飯呢?
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面對天災,百姓越是民不聊生的時候,部分地方官員就越能在此時發國難財,如果直接發放大米,不僅會使得部分百姓吃不上米,被官員克扣,還會引起旁人的爭搶。
如果全是大米,有些老弱婦孺的吃食就會被其他人搶走,畢竟災禍面前,人人都只能自保,誰還會在意旁人的性命呢,所以,賑災糧一般都不會用直接發放的形式給到百姓。
除此外,有人會認為既然是賑災糧,那肯定就是為了確保百姓可以吃飽,那麼
干飯絕對比粥管飽許多,為何不煮成干飯發放下去呢。
在古時,車馬都很慢,當地方出現災情時,寫折子上報請求開放糧倉再到皇帝同意圣旨下達可能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而這段時間,官員是不允許私自打開糧倉的,因為糧倉除了賑災以外還要確保地方軍隊內糧食的供給,因此必須是上報情況以后皇帝根據情況特批開放才能夠使用,不然就是抄家滅門的死罪。
因此在開放之初,人們都已經餓了很久了,吃東西都是狼吞虎咽的,并且災禍已至,除了賑災糧和饅頭以外,根本不會在給下飯的菜肴或者湯菜,就只有干巴巴的饅頭和干飯,如若是這樣,不少百姓在吞咽過程中就很容易被噎死。
并且全是干的東西,吃撐以后喝一口水,面食就很容易膨脹,人往往就容易被漲死,如此一來,原本是賑災結果卻變成了殺人,因此地方官員才會將賑災糧全部熬制成粥,粘稠但是有水分,不至于太干。
如此一來即便是就著饅頭吃,也不容易被噎到,飽腹感也比較強,與饅頭同時下肚也能很好的掌握飽足不至于被撐死,另外作為賑災糧,也是有一定的產量的,并不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全部制作成干飯很可能發放不到幾天就沒有了。
然而熬制成粥就可以利用水份來增加米飯的容量,并且在古時除了勞作的人,許多家庭都是愛喝粥的,古人也把喝粥當成養生的一部分,在賑災的時候,有不少老弱婦孺,干飯他們可能難以下咽,或者根本就吃不了。
但是如果熬制成粥,哪怕是小一點的嬰兒也是可以吃進肚里,雖說吃得不好,但是在那時能夠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