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5年,老子從函谷關騎牛而去。
他留下了一個悠遠的背影,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藏——《道德經》。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大到天地,小至塵埃,老子將萬物之道融進這五千言中,指導世人勘破迷障。
其中這「四大心法」更是幫助我們自我修行、做回自己的不二法門。
自知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若是不能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那你的人生將是一場災難。
三國時有個「狂夫」,名叫禰衡。
禰衡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但他性格高傲,言語無忌。
禰衡第一次面見曹操,就擊鼓大罵曹操,還把曹營中的武將謀士,通通貶得一文不值,唯獨夸自己是「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
這樣的人,一無自知之明,二無謙恭之態,是不會得到他人的好感的。
沒過多久,曹操就把這個討厭的家伙送給了劉表。禰衡依舊不改本色,對劉表是一頓奚落,于是,劉表又把他送給江夏太守黃祖。
黃祖是一介武夫,可不慣著禰衡的驕橫,一言不合就把他殺了,可憐禰衡才華橫溢,死時不過二十六歲。
約翰·保羅曾說:「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漫漫人生路,有時候阻礙我們前行的不是外在的苦難,而是愚昧的自己。
不高估自己,是一種境界;不輕視自己,是一種坦然。唯有如此,方稱明智。
自勝
《道德經》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人生追求各有不同,但目的大體一致,那就是不斷超越自己。
戰國時期的蘇秦,貧民出身,少時外出游歷多年,最終卻窮困潦倒,狼狽歸家。
回家后,妻子冷漠,父母責備,就連嫂子也看不起他,時常不給他做飯。
這一切蘇秦都看在眼里,可他并沒有灰心,只恨自己學問太淺,于是發憤圖強,刻苦鉆研。
每當深夜讀書,感到困倦時,他就拿出錐子,刺自己的大腿。
最后,蘇秦學有所成,動身前往六國,施展縱橫捭闔之術,身佩六國相印,成了當世第一權臣。
曾國藩說:「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人生在世,不在勝人,而在自勝。
勝過別人,不過爭競;勝過自己,方是成長。
自愛
老子常說,自愛不自貴。
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自尊自愛,唯有如此,才擔得起大家的尊重。
東漢時,有一位叫羊續的官員。他歷任廬江、南陽兩郡太守,潔身自好,從不請托受賄、以權謀私。
當時,他到南陽郡上任不久,屬下的一位府丞給他送來一條當地有名的特產——白河鯉魚。羊續推讓再三,可這位府丞執意要他收下。無奈之下,楊續只好收下。而當這位府丞走后,羊續將這條鯉魚掛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晾成魚干。
後來,這位府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
這時,羊續把他帶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懸掛的魚干說:「你看,上次送來的魚還掛著,已成了魚干,請你一起都拿回去吧。」
此事傳開后,南陽郡百姓無不稱贊,稱其為「懸魚太守」。
明朝于謙有感此事,曾賦詩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下,閑閱床頭幾卷書。」
亦舒說:「自愛,沉穩,而后愛人。」
懂得自愛的人,是有溫度的人,也唯有懂得自愛的人,才能將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精彩。
自足
《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害。
明朝有一個叫胡九韶的人。
年輕時他家里很窮,他既當鄉村私塾教師,又種田耕地,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
雖然日子過得非常清苦,可胡九韶卻感到十分滿足,每天晚上都要焚香禱告,嘴里念叨著:「感謝上天賜給我的清福。」
妻子看到他酸腐的樣子,又好氣又好笑,忍不住譏諷道:「一日三餐,頓頓都是菜粥,這算得上哪門子的清福啊!」
胡九韶聽了,莞爾一笑,說道:「你我有幸生在太平盛世,不遭受兵荒馬亂之苦;一家人骨肉相聚,沒有饑寒凍餒之憂;家里既沒有臥床病人,又沒有在獄囚犯,生活如此安穩,難道還不算人間清福嗎?」
正是因為胡九韶擁有達觀知足的好心態,才能讓他沉下心來做學問,最終成為明初著名的理學家。
楊絳說:「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它能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
人生在世,內心的自我滿足感才是最大的幸福。
讀懂《道德經》,我們就會明白:人生就是道場,而活著便是一種修行:
自知,方能人生不惑;自勝,方能超越自我;自愛,方能贏得尊重;自足,方能一世喜樂。
一生緣行,一世求道,愿你人生向陽,歲月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