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明明很愛孩子,但有時候,孩子非但感知不到,還表現得跟個仇人似的?
這3種父母,很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第三種。
過于看重結果的父母
孩子剛出生時,哪怕打個哈欠,我們都覺得他是如此可愛。可隨著他慢慢長大,我們對他的愛,慢慢加上了條件——他表現好,我們才愛;他取得傲人的成就,我們才愛。
大到學習成績、習得一門特長,小到平時生活瑣事,他做好了,我們才認可、稱贊他。但如果搞砸了,我們就會表現出不耐煩、指責。
就好像我那位朋友,孩子畫畫,只有畫「正確」了,才值得認可,不然就要去糾正。這樣的父母,就是太在意孩子的表現和成就。
當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比「他本身是誰」更重視時,我們就會不自覺把注意力放在他的成就上:拼圖是不是拼完整了?比賽是不是比贏了?成績是不是令我們驕傲了?表現是不是比別的孩子更棒?
而一旦孩子讓我們沒面子,比如不夠大方得體,或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那我們就會對孩子失望,不斷批評說教他。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就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取決于成就。他的自尊,往往很脆弱。
他會變得爭強好勝——只有贏,才是有價值的。一旦輸了,或者被人批評,他就會崩潰,覺得自己沒用。
孩子會給自己設定很高的目標,并且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而一旦受挫,或者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他的自尊很容易就被擊垮。
如果情緒長期得不到排解,他內心可能就會轉為對父母的憤怒——你們愛的不是我,只是愛我的成就而已。
等長大一點,尤其到了青春期,你會發現,這類孩子特別叛逆,根本管不了。尤其是他的成績,父母會頭疼不已。
因為他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努力學習,只為了讓別人開心呢?」
對孩子有期望是正常的,只不過,過于看重成就和結果,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有誤解,從而產生怨恨之情。
所以,在看到孩子的成就之前,我們更應該先看看他這個人。我們愛他,是因為他本身是我們的孩子,其次才是他做了什麼。
控制太多的父母
當父母控制孩子太多時,一開始,他會跟你產生權力之爭。具體表現就是較真、較勁,在一件事情上特別執拗,非要與你爭個高低。
隨著父母控制的程度越深,孩子可能就會報復。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說的「叛逆」。你要他做什麼,他偏不做。要他照顧弟弟妹妹,他偏要惹得他們哇哇哭;你要他收拾屋子,他偏當做沒聽見;你要他好好學習,他偏要拖延懶散。
他還可能故意搞破壞,為的就是看見你氣急敗壞的樣子。
孩子用這種消極對抗的方式,來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等長大獨立了,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離父母越遠越好。
我們控制得越多,與孩子間的距離就越遠,親子之間不但缺少愛,還可能滋生恨。
父母給孩子多一點自由和尊重,他才有發揮的空間。親子之間,才會留一些間隙,去感受愛的存在。
常情緒失控的父母
父母常失控的情緒,轉移到孩子這里,也成了孩子無法消化的負面情緒。當這樣的情緒積累多了,孩子便變成了我們的樣子——暴躁易怒,容易情緒失控。
而且,承受了太多負面情緒的孩子,一遇到事情,就會在內心怨恨父母,因為他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來溫和解決。
其實大部分父母,都是深愛自己孩子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愛的方式出現偏差,才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學習、成長,不僅讓我們自身變得更美好,也會讓親子間的關系變得更溫暖、有愛。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