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作為皇子的弘歷奉旨搬入到重華宮里面居住。隨后幾年,在這個宮里面誕下了長子永璋、次子永璉、三子永璋。雍正十三年,重華宮中傳出來嬰兒的啼叫聲,雍正爺知道自己又喜獲一枚皇孫,弘歷給這個兒子取名叫永璋。三個月后,皇祖雍正爺駕崩,父皇繼位。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到了乾隆十三年,永璋14歲。這一年,乾隆的皇后因病去世,讓永璜以大阿哥的身份來主辦喪禮,皇三子永璋也參與到其中。可能對皇后的突然去世,弘歷十分的傷心,加上兩個阿哥年齡太小,又不是自己的額娘,無法表現出哀痛的狀態,後來被皇阿瑪知道了。因此,皇阿瑪隨即對這兩位皇子進行了嚴厲的訓斥。
這一次訓斥,也間接的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長子永璜和三子永璋已經失去了被立為儲君的資格。
清朝宗室注重血統的純正,近親結婚也是常態化。
1749年,永璋到了15歲成婚的年紀,父皇也為這個兒子來指婚,通過對比之后,選擇了堂姐和碩淑慎公主的女兒。
和碩淑慎公主是康熙爺的孫女,胤礽的二女兒。之所以會選擇她的女兒,主要是和碩淑慎公主曾經被雍正爺作為養女,走的更親近一點。
別看永璋不得父皇喜愛,但是給他安排的親事還是很不錯的,至少保證后代的血統純正,后世皇帝自然也會高看一眼。
成婚后,多年沒有孕育出孩子,後來娶了兩位妾室,分別是完顏氏和瓜爾佳氏。1755年,瓜爾佳氏為永璋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後來被皇祖封為了縣君,自然也是嫁給了蒙古貴族,地位相對是挺高。其中完顏氏為他誕下了一個兒子。這一年,永璋22歲。只可惜,這個兒子出生后未滿一個月就夭折了,甚至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下。
1760年,永璋病重,7月的一天,當乾隆到皇太后宮中請安后,就立即前往永璋的府中探視其病情。一周后,永璋離開了人世。此時,誕下的一子已經夭折五年了,膝下無子。直到11年后,永璋的十一弟永瑆誕下了二子綿懿,其生母正好又是乾隆小舅子的女兒,綿懿剛出生就奉旨過繼給三伯為嗣子。
這下,永璋就有后了。
綿懿過繼為嗣后,誕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奕緒、奕經和奕紀。其中奕緒承襲了固山貝子爵位,次子奕經成為了嘉慶道光兩朝的重臣,也被賞封為二等輔國將軍。三子奕紀是道光咸豐兩朝的重臣,也晉封為二等輔國將軍。可以說,雖然永璋不在了,這三位嗣孫在朝廷還是受到了恩惠。
永璋膝下的載字輩曾孫,共有9人,不過其中有4位早年夭折,還有一位載治被過繼給道光帝的長子為嗣子,後來還被賞賜了郡王銜多羅貝勒爵位,應該說是高升了。實際為永璋開枝散葉的僅僅只有4位載字輩曾孫。
永璋膝下的溥字輩玄孫,共計17位,其中8位早年夭折。接下來,詳細的介紹一下成年的9位溥字輩玄孫,朝廷對他們到底怎麼樣?
1.奉恩輔國公愛新覺羅溥葵(1873-1926年)
溥葵是綿懿的長孫,也是永璋的長玄孫。因此,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降遞為奉恩輔國公。
光緒二十三年,溥葵先參加了宗室的考封,被封為了一等輔國將軍,并且還授予了二等侍衛。兩年后,父親去世后,溥葵承襲了奉恩輔國公爵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