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自比的是管仲+樂毅,實際上,管仲和樂毅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諸葛亮的才能。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唯二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管路和樂毅只進了武廟。
來比一比諸葛亮與管仲、樂毅的才能就會明白了。
《三國志 諸葛亮傳》: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擔任丞相的時候,安撫百姓,教導禮儀,規范官職,明確制度,開誠布公。
那些盡忠竭力的人,雖然有仇怨但是一定會賞賜,違犯律法的人雖然親近但也一定要受罰,愿意認罪的人,雖然罪行重但一定會寬恕那些巧言令色的人,雖然影響輕微但一定會處死。
管仲
沒有細小的善事不受到贊賞,沒有細微的惡是不被貶黜,處事精煉,探究事理的根本,根據事實來進行責罰,不錄用虛偽之人,最后在國家之內,百姓都敬畏并愛戴他,刑法雖然嚴峻但沒有埋怨的人,因為他是用心安撫,并且勸誡是明確的,真可以說是治國的良材,是管仲、蕭何一樣的人。
用陳壽的話來說,諸葛亮治國有幾個特點:公正、公平、嚴明、一視同仁。
《史記 管晏列傳》: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噲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這是《史記》作者司馬遷對管仲的評價。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卻輕視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
古話說:要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孔子雖然輕視管仲,只是對管仲的個人品行和忠誠度的輕視,對于管仲治國的能力,孔子還是肯定,孔子還說了,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會像蠻夷那樣生活。
管仲輔佐齊桓公
諸葛亮輔佐劉備時,劉備無寸土之地,寄人籬下,十年后,劉備橫跨荊州、益州,擊敗曹操占據漢中,隆中對戰略幾近實現。
管仲輔佐齊桓公時,齊國的國力擺在那里,在晉、楚、秦還未崛起時,齊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于諸侯國之間,尊王攘夷,也算是成功的。
輔佐強國成功是正常操作,輔佐弱國成功是逆向操作,哪個難度高,不言而喻吧。
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后,蜀漢政權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實力大減,周邊勢力虎視眈眈,內部叛亂此起彼伏,要不是諸葛亮國挽狂瀾,蜀漢將提前幾十年滅亡。
然而更讓人神奇的是,僅僅五年時間,諸葛亮不能內除叛亂,外結東吳,而且練就一支北伐的強兵,就這個能力,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能做的也不多見,這不是管仲能做到的。
諸葛亮北伐前后十一年,蜀漢政治清明,百姓穩定,這也是諸葛亮的功勞吧。
諸葛亮
論治國,諸葛亮并不亞于管仲。
《三國志 諸葛亮傳》: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
陳壽明確表示:諸葛亮的才干能處理政事,也不在管仲蕭何之下。
關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多人拿這一句話「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來評論,認為諸葛亮軍事不行。
這話的意思是說:大概是隨機應變、率軍統兵不是他的所長吧。
注意到前面有個「蓋」字了吧,這是大概的意思,陳壽不懂軍事,他只能說個大概,他自己都不能肯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