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提出過一個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
而在安德烈·紀德這里,則是「我感知,因此我存在。」
當別人總在思索「我應當感受到什麼」時,紀德卻時時專注于「我感受到什麼」。
他將生命的意識完全化為接觸外界的感覺,或者,將接觸外界的感覺,完全化為生命的意識。
他充分調動起自己的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唯如此,這生命才是鮮活有力的。
是的,非如此不可。
他在感受,也在寫作。
他在寫作,也在生活。
在他看來,任何感覺都是一種無限的存在,因為如果全身心投入,瞬間即是永恒。
他全然地感受生活,感受時間,也全然地呵護內在個性,保護自我不被世俗侵染。
紀德說:「我絕不走完規劃好的一條路。」
對他而言,生命就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索,人在生活中學會生活。
而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做自己,讓天性得到自由發展,享受真正的生活。
他在文學創作方面,堅決摒棄「共同的規則」,不寫別人已經寫出或能寫出的作品。
對他而言,文學創作如同生活,靠的是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性,在長滿荊棘并完全陌生的地方探索出一條路。
讀紀德的《人間食糧》,這十句話發人深省,告訴我們如何做自己,做真實的自己,自由的自己,更好的自己,過充滿創造性的生活。
一生很短,對生命的探索,對自我的探索,可以讓我們變得豐富而遼闊。
「不怕迷失方向,在求知的路上每前進一步,每拐過一條彎道,就給生活添一個驚喜,也給創作添一分精彩。」
一成不變的生活狀態,看似給人提供了安穩和舒適,然而與此同時,也將生命的潛質禁錮住了,在生活當中,看不到其他可能。
對紀德而言,某個環境一旦變得熟悉,就可以離開了。活著,就需要不斷探索,不斷感受,離開熟悉的生活,看見這個世界更多新奇有趣,而這些,也為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養分。
于普通人而言,我們需要物質上的糧食,以滿足生活所需,同時也需要精神的養分,靈魂的養分。
這世間,物質食糧是看得見的,而精神食糧需要打開內心,去感受,去傾聽,去積累和沉淀。
在滿足物欲之外,人還需要有高于物質生活的一些東西。
那或許是對美的感知,對自然萬物的喜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求,對未知的敬畏……
但一個人習慣了某種生活狀態,生活也很容易變為日復一日的重復,人在其中,逐漸麻木,適應,難以改變。
紀德說,一旦環境變得與你相似,或者你變得像環境了,那麼環境就對你不利了。
因為你在其中,創造性被壓抑,看不到更多生命的可能。
人有時候是這樣,唯有走出去,看見更大的世界,看見世界的豐富多彩,感官才可被充分調動起來,發揮作用。
進一步自有一步的歡喜。
你必重新遇見新奇,像個孩子一樣,重新對這個世界擁有無限期待。
在路上,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有句話說得好,旅行是對平淡生活的一次越獄。
讓人舒適的,有時候恰恰限制了人。
而那些看似困難的,不適的,需要做出改變的,需要付出努力的,需要勇氣去探索的,也在引領我們,遇見一個全新的自己。
茍日新,日日新。
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迸發張力的過程,永遠不要失掉發芽的心情,從過往超脫出去,迎接新生。
「要行動,就不必考慮這行為是好是壞。要愛,就不必顧忌這愛是善是惡。」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決定了的事,就不要左顧右盼,瞻前顧后,猶豫不決。
但成年人的世界,往往充滿了規則和各種顧慮,在一次次糾結中,時間不知不覺流逝。
而那些勇敢的人,總是義無反顧,要行動,便堅定決絕,要愛,便愛得熱烈。
生命短暫,時間總會流逝,但去行動,去愛時,生命就變得鮮活有力。
人們的顧慮,多半來自外界的看法,以及自己內心對于未知的恐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