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慈禧和母親家人一路從安徽池州,沿著運河北上,回鄉安葬。
因為父親惠征在任寧池廣太道道台時,恰逢太平軍起義,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命,他同許多的官吏一樣,棄百姓不顧,逃走了。
太平軍被肅清后,咸豐帝秋后算賬,摘了他頭上的頂戴花翎。
惠征被革職后,整日郁郁寡歡,不久就去世了。
父親死后,身為長女的慈禧,縱然不過16歲,卻毅然挑起了生活的擔子,領著一家5口扶柩北上安葬。
拜父親逃跑所賜,他們一路遭受許多白眼非議。
然而,沒想到的是,一家人剛到清河縣,竟突然有人拿著帖子送來「奠儀」。
慈禧打開一看,是白花花200兩紋銀,名帖落款為「清河知縣吳棠」。
這雪中送炭一般的「奠儀」讓慈禧感動不已,當即收下銀子,給來人寫下「原安徽池州道台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妻及子女拜謝」的回帖。
之后,她和母親左思右想也想不出,這知縣大老爺和父親有什麼交往,便心想這差人怕不是送錯了。
其實,依照清朝慣例,若遇一般官吏靈柩經過,那麼這官吏生前的好友親朋,便會送上一份「奠儀」,通常不過十兩、八兩而已。
慈禧尋思,既然自家與這知縣非親非故,人家憑什麼給咱送這麼大一筆「奠儀」呢?莫不是送錯了。
果然,送「奠儀」的下人回去后,吳棠打開名帖一看,看到上面的「葉赫那拉」后,清楚的問明了細節,這才得知,下人竟將銀子送給了壓根兒不認識的人。
原來,那天吳棠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運送父親的靈柩經過清河縣,他知道后,立馬安排人拿著自己的名帖給朋友送上200兩紋銀的「奠儀聊表心意。
哪知,下人稀里糊涂地竟給送錯了。
弄清原委的他氣憤不已,對下人劈頭蓋臉一通罵,讓他去把銀子要回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