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歷代王朝的都城,西安絕對有一號。這座文化底蘊極高的城市,古稱「長安」(如今長安乃西安市一個行政區),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美譽。這「十三朝」中的秦、(西)漢、隋、唐都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在這1100多年里,長安都是我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但是為什麼自唐朝之后,就再也沒有任何王朝將都城放在長安了呢?
在探知長安被甩出「都城圈」之前,先來了解一下,長安為什麼會成為都城的熱選城市。
上圖_ 黃河流域地圖
一、經濟與文明優勢
在周王朝及以前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完全是在北方,主要是在黃河流域,所以說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那個時候黃河相對「溫順」許多,河水也清澈很多,黃河兩邊有大把適合耕種的良田。在無與倫比的的優勢條件下,必然孕育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文明。所以在完全以農業為經濟主導的時代,黃河流域有著絕對優勢的經濟地位。
正因如此,中原地區成為了華夏大地經濟與文明的中心。
然而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并沒有在黃河流域,黃河孕育出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又與長安有什麼關系?雖然長安不沿著黃河,但是卻沿著黃河最大支流——渭河。這條橫穿關中平原東西的大河,不但源源不斷地給黃河添加水利助力,更是沖刷出關中平原這麼一塊巨大的寶地。
上圖_ 左圖示意長安城的位置,右圖示意長安城周圍的河流和水渠分布
這塊寶地擁有著黃河流域同樣的特征,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同樣孕育著農耕文明。而且,西周文王、武王時期的都城就在關中平原之內。但隨著周成王時代都城的東遷,再加之這里畢竟置身黃河流域之外,關中地區一度被中原各諸侯國所忽視。然而,隨著秦國的崛起,大本營關中平原,又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地區之一。
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后,其都城咸陽(長安附近)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政治地位更是空前提高。而繼秦帝國之后的西漢,同樣是占據了關中平原之后而統一全國,并且定都長安,關中平原的政治地位得以延續。這為長安擁有「首席都城」之地位打下基礎。
上圖_ 陜西省陜北、關中、陜南分區圖
二、地理優勢
相對于經濟與政治,地理上的優勢,才是讓長安能夠成為「首席都城」的第一要因。
長安所在之地——「關中」,絕對是一塊易守難攻的寶地。因為關中四面環山且十分險峻,在秦漢時期,想要進入這塊平原地區,唯有翻越崇山峻嶺。而在這延綿千里的山嶺之間,方便行軍的,唯有四個地勢相對平坦的峽谷通道。
上圖_ 關中四塞(東面是潼關、西邊是散關、北面是蕭關、南面是武關)
如此,只需要在四道峽谷之中,占據險要地理位置修建關隘,就可以輕松抵御敵軍的入侵。這四個關隘分別是:
1. 位居西北的蕭關,乃通往西北甘、寧之要道;
2. 位居西南的大散關,乃聯通漢中與巴蜀之要道;
3. 位居東南的武關,乃通往南陽盆地的必經旱路,也可以直插荊襄水路要塞;
4. 位居東側的先函谷關,后潼關,故又稱函潼關隘,此關口比鄰黃河,是抵御水旱兩路進攻之要塞,這個關口也是關中連接中原的主要通道,因此尤為重要。
正是有了這四個要塞關隘的保護,在那個輜重運輸困難的年代,想要突破關中平原的防御體系談何容易。再加之,相對穩定與充裕的經濟基礎,使得關中平原成為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而位于渭河等幾條河流流域匯聚之地的長安,就成為了關中平原的最佳地點。長安也就成為繼秦帝國之后,各大王朝首選的建都之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