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6日,哈爾濱城子村村民張成財正在平整自家土地時,用推土機無意中帶出了一個長方形的黃色大木箱,出于好奇,他撬開了箱子的一角向里望去,不料,竟嚇的魂飛魄散,因為里面躺著兩個穿戴整齊的人!
挖出古墓的消息很快上報到村大隊,村干部由于害怕,不敢動箱子。后又上報到鄉里,鄉里來人后也是直搖頭,最后副市長洪仁懷親自掛帥帶領考古人員趕了過來。
考古人員到達后,最關心的問題則是墓葬屬于什麼年代?墓主人是什麼身份?墓葬等級不同,那麼就要采取不同等級的搶救措施。
似乎這兩個疑問很快就可以有答案,因為在棺蓋上發現了一塊銀質銘牌,考古人員取下了它,上面有十幾個文字,由于文字之間錯綜在一起,并不太好辨認。
「前面兩個字是大明,后面兩個字是國王,很明顯這是大明朝的一位藩王嘛」,懂點歷史的某位群眾這樣說道。
考古人員堅決否定也這一說法,因為終大明一朝276年,就沒有藩王在東北任職的記載,更別提死后埋在這里,所以破解墓主身份的關鍵證據應該在棺中。
很快棺木被打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對穿著古代漢族服飾的夫妻。
男尸的面部并沒有完全腐爛,還有部分肌肉和皮膚角質,花白的胡子附著在嘴部周圍,呈翹起狀態。而讓人奇怪的是女尸臉部蒙著面帛。
《呂氏春秋》記載:吳王夫差殺掉伍子胥以后,數年國亡,這時他想起伍子胥勸諫的話,后悔萬分,在死之前說:‘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以見子胥于地下?’乃為冪以冒面而死。
如果死去的人能有知有覺,我有何顏面再見子胥于地下。吳王于是交代其他人,死后把自己臉部用布蒙起來。這就是死者蒙臉的開始。
考古專家聯想到這里,心里不禁也生出一個疑問,難道女子生前干出過無顏見人的事情嗎?
還沒來得及細想,考古人員又有了發現:面帛之下看起來很飽滿。有人用手輕輕觸碰了一下,還很有彈性,按照常理,女尸面部如果腐爛了,面帛就會塌陷下去,絕不會這麼飽滿,更不要說彈性,那麼出現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女尸保存完好!
「不好」,一個考古隊員驚奇的叫了起來。
大家這時才發現,男尸原本粘連的胡子竟然脫落了,剩余的部分肌肉和皮膚角質正在慢慢消失,原本鮮艷的服飾也在急劇變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