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很特殊的時期,之所以特殊就在于時間問題,一般來說農民起義都發生在一個王朝統治的末期,成為統治者的心腹大患,并且成為壓垮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的綠林軍和赤眉軍起義,東漢末的黃巾起義等等。而太平天國起義則是一個清王朝內外交困的階段,歐洲列強以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之后,從清朝龐大的軀體之上吸血,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更是讓清王朝雪上加霜。
不過與事實相反的是,實際上列強非但沒有支持甚至默許太平天國改朝換代,甚至有私人在官方默許下組建了私人武裝幫助清朝軍隊。面對清朝與列強的「中外合資」,太平天國想要對抗自然少不了精兵猛將,而英王陳玉成就是其中的勇猛之輩。陳玉成和大多數太平諸王一樣,出身于起義發源地的廣西,而他少年喪父,因此實際上是跟著叔叔一起參加了金田起義。起義軍轉戰南北,從廣西一路向北殺到了湖北省,而這一次太平軍想要建立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根據地。
太平軍于1854年進攻武昌,這也是陳玉成嶄露頭角的第一戰,陳玉成雖然年少但卻很有幾分豪壯之意,他帶領五百精兵承擔了攻城戰中最危險的先登作戰任務,一般來說如果攻城失敗,先登上城的這些人是死無葬身之地的。不過陳玉成為人悍勇,身先士卒之下,五百人的士氣被大大激發,主將拼死,三軍用命。因此陳玉成帶部打得清軍在城頭之上節節敗退,很快就為后續部隊提供了上城的立足點,因此武昌城得以攻陷,應該說陳玉成功勞不小。
而此戰之后,年僅17歲的他奉命統帥水陸大軍上萬,成為了擁兵自重的大將,而且陳玉成不單單是有一腔血勇,而且富于謀略,擅長筑壘圍攻,斷敵后路,而且擅長回馬槍,再加上他當時的官職為殿右三十檢點,因此人稱「三十檢點回馬槍」。後來鎮江被圍,陳玉成跟著秦王燕日綱前往救援,但是城池被清軍圍得死死的,為了取得聯系,陳玉成親自帶著幾名勇士乘船突入敵陣,殺進城中并且和守將聯系內外夾擊,結果清軍四散潰敗,鎮江的圍困得以解除。
隨后,陳玉成和友軍協力打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了太平天國在軍事上的最高成就。而好景不長,天京事變后,翼王石達開憤然出走,陳玉成臨危受命與李秀成等人掌管天京事務。兩年后,由于清兵在洋人的幫助下節節勝利,因此包圍了首都天京,陳玉成心急如焚,與李秀成商議如何解圍,陳玉成勇不可擋,一戰擊破浦口江北大營,閃電馳援廬州,并且在三河之戰中發揮自己擅長的抄敵后路戰術,將曾國藩湘軍中的精銳全部殲滅,憑借著赫赫武功被封為英王,成為諸王之一,這一年陳玉成不過23歲。
俗話說盛極必衰,陳玉成也逃不過這個道理。湘軍卷土重來,陳玉成認為應該救援安慶,太平軍等到秋天并分兩路,分別進攻湖北,想要圍魏救趙,但是陳玉成帶領的北路軍因為英國人的阻攔所以未能與李秀成成功會師。
攻取武昌的計劃失敗,只好退守安慶,但是安慶也在八月陷落,因此陳玉成只好回到廬州。1862年他派部將陳得才北上募兵,但是卻因為廬州兵少被圍,因此率部突圍,卻被叛徒苗沛霖抓獲后送往清軍大營,在清軍的大營陳玉成寧死不降,后慘遭處死,終年26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