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僅有三位皇子被晉封為和碩親王,包括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五子胤祺。胤祺出生的時候,生母宜妃還不是貴妃,沒有資格養育自己的孩子。因此,交給了宮中來養育,他自幼與生母沒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反而他的同母弟皇九子胤禟得到了生母的呵護,因此宜妃對這個皇子尤為喜愛。
那麼,到了康熙后期奪嫡之時,胤祺可能天性善良,加上沒有生母家族的支持,因此就沒有參與到奪嫡之爭中。他憑借著自己辦差得力,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了多羅貝勒,十一年后晉升為和碩恒親王。那麼,關于恒親王世系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就來聊一聊:
胤祺長子弘昇在康熙朝就被封為了世子,按理來說,應該是可以承襲爵位的。但是,雍正五年因罪被革職,并且還革去了世子的品級。
乾隆四年,與弘皙走得太近,也因緣事將擔任的管理火器營和都統職務革除了。後來,乾隆朝還是授予了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
只不過,恒親王世系應該是不能讓他承襲了,所以選擇了次子弘晊。
康熙朝和雍正朝:
康熙61年,授予散秩大臣;雍正三年賞封奉恩輔國公;兩年后晉封為奉恩鎮國公。雍正十年,父親胤祺去世,弘晊承襲了和碩恒親王的爵位。
乾隆朝開始擔任實職。
乾隆2年,奉旨掌管鑲紅旗漢軍都統職務,官居一品;三年后,又總管鑲黃旗覺羅學事務。
乾隆13年,調補正藍旗漢軍都統。
乾隆38年,因病退出都統事務。兩年后以76歲高齡去世。
永皓是胤祺的孫子,弘晊的第十子。永皓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58歲了,可見其生育能力完全可以與自己的祖父相媲美了。
出生后直到乾隆四十年,父親去世,他奉旨承襲多羅郡王的爵位。
乾隆51年,奉旨管理鑲白旗覺羅學事務。只可惜32歲的他就去世了。
宗室成員只有承襲爵位后,才有資格在八旗、宗人府、軍營等領域擔任要職。一般沒有承襲爵位,被賞封爵位的情況下,可能就是從基層的侍衛出身開始干起。可見,這里面的學問還是比較大的。
永皓膝下共生育了兩個兒子,長子還沒有來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次子綿闡兩歲也夭折了。一時間膝下沒有子嗣,後來過繼長兄永動的三子綿懷為嗣子。次月就直接賞賜了散秩大臣。那麼,嘉慶朝以后僅僅擔任了鑲黃旗漢軍副都統的職務,後來并沒有承襲爵位。
那麼,奕禮是綿懷的長子,也是永皓的嗣孫,承襲了爵位,降低三級后為奉恩輔國公。
奕禮在嘉慶和道光兩朝受到了重用。
嘉慶元年,恩詔蔭六品官,也就是可以享受六品待遇,不一定有官職。
直到嘉慶十七年,從一個一生直接任用都刑部額外主事上行走,這就是正六品實職了。
嘉慶二十年,朝廷賞賜散秩大臣。兩年后,授予正紅旗漢軍副都統。
嘉慶二十三年,奉旨掌管火器營事務。
道光十八年,承襲奉恩輔國公。次年,奉旨管理圓明園八旗事務。
道光二十五年,授予守陵大臣,負責守護西陵。
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58歲。
載茯是奕禮的長子。
道光四年,以一個蔭生的身份授予了四等侍衛。
道光十八年,賞封二等輔國將軍。四年后,授予二等侍衛。
道光二十九年,父親奕禮去世,載茯承襲了奉恩輔國公爵位。
咸豐元年,被朝廷派往東陵,奉旨守護陵園,擔任守陵大臣。
咸豐四年,回京后奉旨管理鑲白旗總族長。
咸豐六年,又前往西陵守陵。
咸豐九年,進入到侍衛班里面。後來還擔任了正藍旗總族長。直到同治年間才去世,享年54歲。
溥泉出生于道光年間,咸豐二年有幸被朝廷賞賜了三品頂戴。
同治二年,父親去世后,降低承襲爵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次年,年僅29歲的溥泉去世了。膝下生育了一個兒子。
毓森是溥泉的長子,父親去世后,承襲了爵位不入八分輔國公。民國后,朝廷的懿旨中還賞賜了財產作為私產。因此毓森至少是民國以后才離世的。
宣統年間出生,他是宣統的族孫,不過僅僅比溥儀小5歲。後來在民國年間承襲了不入八分輔國公的爵位。其他方面并沒有記載,卒年也不詳。至此,恒親王這一支的爵位承襲就到恒溎結束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