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曾在兩宋時期雄踞北方的契丹會在成吉思汗建立元朝以後來場「人間蒸發」,以至契丹這個民族在后世人的心中存在感很低,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人都篤定地認為:契丹這個民族已不復存在。
直到1000多年后,專家通過對DNA對比發現,原來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正是契丹人的后裔。
契丹民族的發源地便在東北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傳說曾經一位騎乘白馬的仙人,沿著河流自西向東一路信馬由韁,走到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與一位牽著青牛的美貌仙女不期而遇。
二人一見鐘情,彼此愛慕。于是,仙人趕走白馬,仙女斥跑青牛,二人便決定在這片草木茂盛,流水潺潺的「福地」繁衍生息。
後來,他們一共生下八子,長大成人后各自開枝散葉,建立八大部落,奠定了契丹的基本雛形。
關于契丹部落的文字記載,始見于《魏書》,在南北朝時期,北齊皇帝高洋曾御駕親征,將南下來侵的契丹部落打得落花流水,丟盔棄甲。
經此一役,契丹部落元氣大傷,強悍無比的八大部落如鮮花一般枯萎凋零,後來,楊堅一統天下,建立隋朝。契丹本想畢其功于一役,與隋軍殊死相搏,結果,又是大敗而歸,契丹一蹶不振。
而到了萬邦來賀的唐朝,羸弱的契丹也只能俯首稱臣,將上等的寶馬,精美的貂皮向唐王朝上貢,唐朝皇帝便將旗鼓相贈,旗鼓遂成為契丹部落權力的象征。
武周時期,契丹人不滿于朝廷壓抑的統治,起兵造反,武則天大怒,下旨鎮壓,結果,卻被首領李盡忠擊敗。
此后數百年間,契丹與唐朝之間多有齟齬,分分合合,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直到「安史之亂」平息后,雙方才結束大規模戰爭。
盡管如此,契丹還是長期在唐朝與突厥雙雙夾持的細縫中求生存,直至一位富有卓越才能與睿智政治眼光的領袖人物的出現,契丹人的地位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人正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機。
一個擅于學習他人長處,并將此長處靈活運用,促使自身快速成長的必是非凡之人。
生于唐末的耶律阿保機正是這樣一位擅于學習的人,阿保機一向對中原文明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以至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漢學家。
契丹部落的繼承制度與中原王朝迥然不同,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即家族每一位成員都有平等登上汗位的權利,這就是所謂的「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而奪得大汗之位的耶律阿保機,卻想改變這一制度,效仿中原王朝的終身制,于是,他以非凡的魄力與高超的政治智慧與兄弟們先后進行了三次「奪位之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