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的背面,曾寫下這麼一句話: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
每每想到這句話,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那段刻骨銘心的愛,張愛玲幾乎付出了所有,但最終她收獲的只有無盡的傷害。
原來張愛玲在愛情里從來沒有被善待過,她也從未遇到一個對的人。
當我們深入去了解張愛玲時,總會認為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她都不會是一個能吃虧的人,只是在現實的愛情中,她總處于下風也不是沒有原因,而是她太過強勢與通透。
站在男人的角度來看,會認為張愛玲是一個不需要照顧的女人,即便受到傷害,也能自愈,不需要哄,不需要寵,更不需要愛。
這就使得張愛玲注定無法收獲圓滿的愛情,她終究是可憐人。
而與張愛玲有著同樣出身的林徽因在愛情上卻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如果說張愛玲似火,是個愛情終究會戰勝理智的人,那麼林徽因就如水,在愛情里她始終牢牢把握著主動權。
雖然林徽因的內心也會起些波瀾,但她卻能理智地權衡得失,選擇最靠譜、也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人。
對于林徽因來說,梁思成就是確認過眼神的人,但如果換做張愛玲的話,想必她一定會奮不顧身地選擇徐志摩。
張愛玲的性格讓她選擇了自我放逐,而林徽因則盡量讓自己通向溫暖的彼岸,只是在這條路上,林徽因走的也并不容易。
在梁思成出了交通事故后,林徽因則選擇貼身照料,準婆婆卻怒斥,不知檢點,還揚言林徽因休想進梁家的門。
林徽因與梁思成
我們一生都會遇到很多人,如同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搭乘一般熙熙攘攘的捷運,大量的人群涌向身邊,他們與你交匯,他們與你擦肩,他們與你近在咫尺,他們又與你形同陌路。
有所得,有所失,有所遇見,也會有所遺憾。
對于林徽因來說,徐志摩就是她一生的遺憾,兩人相識于英國,一個是多情的才子,一個是浪漫的才女,他們在異國他鄉有了一段深情的邂逅。
只是在徐志摩的猛烈追求下,林徽因在這段感情里,始終保持著令人無法理解的清醒,她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更沒有在徐志摩的柔情中淪陷。
林徽因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此時的徐志摩早已經娶妻生子,她不想讓自己淪為婚姻的奴仆,重蹈母親的覆轍去給別人做小,即便徐志摩多次表示要與家里的妻子失婚,可在林徽因看來,徐志摩無論是否失婚,她都不想陷入三個人的感情糾葛中。
至少,她不想和另外一個女人分享另一半的愛與精力。
在徐志摩窮追不舍的時候,林徽因一直在步步后退,但她明白,她與徐志摩的糾纏,終究會以自己的離開而告終,只是她一直在等待一個契機。
直到她遇到梁思成之后,這個契機終于出現,在雙方父親梁啟超和林長民的撮合下,兩人終究定下了下半生的姻緣。
對于林徽因來說,沒有婚配的梁思成是理想的丈夫,而對于梁思成來說,集才華、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更是理想的妻子。
至于說那時候的林徽因究竟愛不愛梁思成,沒人知道答案,甚至連梁思成也很意外林徽因究竟為何會選擇自己。
婚后,他曾問過林徽因:
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卻說:
我將用一生來回答你。
梁啟超與李蕙仙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結合,梁啟超自然是舉雙手贊成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梁啟超的夫人李蕙仙對兒子的這門婚事也滿意。
李蕙仙是大家閨秀,父親曾是清政府的三品大官,而哥哥也位居尚書要職,在這種官宦之家,李蕙仙從小接受的就是舊式傳統教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