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群里有人問:「給孩子講道理,他不聽怎麼辦?」
這一問,有不少寶爸寶媽們紛紛表示認同:
孩子一上街,就要買玩具,而且買的都是家里有的。跟他一遍遍講道理,不但不聽,還在地上撒潑打滾。
跟孩子說了不要把水撒地上,地板滑會摔跤,他就是把你的話當耳邊風。
要孩子穿外套,不然天冷會生病。怎麼說都不聽。
......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一遍遍地告訴孩子道理,剛開始他可能還聽一聽,但後來,他要麼不聽,要麼當做沒聽見。
是孩子耳朵出現問題了嗎?
顯然不是。
不少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都會被這個問題困擾:「孩子不聽,甚至抵觸我們講道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該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麥拉賓法則」,也叫「7/38/55定律」。它講的是,我們在和一個人交流時,對方感知到的信息:
55%是通過看,比如我們的手勢、表情、態度、肢體語言等;
38%是通過聽
,比如我們說話時的語調、語氣、速度、聲音大小等;
只有剩下的7%,才是純粹說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跟孩子講道理時,他真正能聽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的肢體語言和聽你的語氣語調。
而如果我們的肢體語言和語調是憤怒的、吼叫的,孩子的大腦就會察覺到危機,此刻他腦海里會出現三種反應:攻擊、逃跑、呆住。
(可以參考我們跟伴侶吵架,即便你講的是道理是事實,但伴侶要麼不聽,要麼反擊。)
小一點的孩子,在聽我們講「道理」時,他可能是呆呆地看著你(呆住)。而懂得反抗的孩子,他可能會頂嘴(反擊),或者裝作聽不見(逃跑)。
孩子的大腦,接收到了你93%的身體語言,卻恰恰沒有收到你最想表達的那7%的內容。于是,你不得不一次次講,一遍遍講。
然而,研究表明:重復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
也就是說,過了恰當的次數,你說得越多,越嘮叨,說服對方的效果就越差。
除了我們在「講道理」時,身體語言占比大,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6歲前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心理學家皮亞杰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叫「三山」實驗:工作人員與孩子面對面坐在桌子兩端,中間擺著幾座假山。
研究者問孩子看到了什麼,孩子如實說。接著,研究者又問孩子工作人員看到了什麼,孩子的回答,依然和前面的一樣。
皮亞杰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幼兒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難以認識到他人的觀點。
也就是說,你不允許孩子把水灑在地上,因為在你看來,地板臟了很難清洗。但在孩子那里,他意識不到這個觀點,他只是覺得好玩而已。
而你阻止他,不讓他玩,他難以理解,也就聽不進你的道理。
●6歲以后的孩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脫離「自我中心」,但此時,他卻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他有他自己的道理。比如你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后沒出息。」
如果孩子不愿聽,他就會反駁你:「我可以當明星、當網紅,只要會唱會跳會打扮就行了。」又或者說:「我可以當專業游戲玩家,不需要努力讀書。」
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不喜歡被你的道理打敗。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