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美女胡蝶,是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存在。
她是中國第一位正式民選的「電影皇后」,2年3連冠,橫跨了中國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時代。
和她同時代的女星,雖都曾星光璀璨,卻大多未能善終。
也許有人說,她們遇人不淑,經歷坎坷,才使得結局慘淡。
但那些遭遇,對于胡蝶,并不鮮見。
只是她正確對待苦難,戰勝了它,使之成為了自己的財富。
人這一生,苦難是一種修行,逆境是一種沉淀。
能百毒不侵的人,都曾經遍體鱗傷;
能笑看風云的人,都曾經千瘡百孔;
每一個自強不息的人,都曾經無處可依。
一個人面對苦難的態度,決定了其人生的高度。
1 無法改變事實,就坦然接受
張小嫻說:「終有一天,我們會接受人生所有的無常聚散。」
對于孩子來說,被迫與伙伴分離是痛苦的,那種苦難感受,與大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胡蝶小時候,要常常面對這種離傷。
她3歲時,父親出任京奉鐵路總稽查,家人開始在天津、北京、廣州等地遷居,幼年的胡蝶,無可選擇地跟著四下奔波。
旅途勞頓倒是小事,最讓她難過的,就是要經常離開親愛的小伙伴,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去。
初來乍到,胡蝶難免怯生生的。
環境是全新的,小朋友是陌生的,他們聚在她家門口,講著她聽不懂的方言,對她指指點點。
年幼的胡蝶,惶恐地躲在屋內。
她的心里,不安且孤獨。
在大人的日常交談中,她已明白,由于父親的工作性質,離開熟悉的小伙伴,結識新朋友,對她來說將是常態。
胡蝶觀望了一會兒,終于鼓起勇氣邁出家門,并很快和那些孩子混熟。
她學會了當地的方言,還調皮地模仿賣東西的小販大聲叫賣,惟妙惟肖。
胡蝶接受并融入了全新的一切,她不僅得到了小伙伴的喜愛,也讓家人感到欣慰。
就這樣,每到一處,胡蝶就把笑聲灑到一處,交到一處的朋友,也在時不時的告別中,變得堅強。
幼時的胡蝶,就已悟出一個道理:改變不了事實,那就接受它。
詩人惠特曼說過:「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面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等挫折。」
這世上,總有一些事,即使痛徹心扉也于事無補,鉆牛角尖只會讓自己更受傷。
接受事實,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這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座15世紀的教堂遺跡里,有這樣一句題詞:
「事必如此,別無選擇。」
既然無法改變事實,那便坦然接受,做好當下。
胡蝶成年后,對于所有遭遇,不管是輿論暴力,還是痛失真愛,她都按照這個理解來處理,也愈發堅定了自己的看法。
2 相較于事業的順風順水,胡蝶的感情,卻頗為周折和磨難。
在拍劇情電影《秋扇怨》時,17歲的胡蝶第1次擔任女主角,男主角是風流瀟灑的林雪懷。
林雪懷對「梨渦美人」胡蝶戲里生情,戲外有意。
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沒有經歷過愛情的胡蝶,怦然心動了。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場戀愛,愛得毫無保留,忘了自己。
她沒有料到的是,林雪懷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
在她孜孜不倦追求事業時,他卻停步不前,并對她的日益走紅,生出很多別扭。
胡蝶盡其所能拉他,希望他能有所長進,誰知他不僅一事無成,更是平添了很多臭毛病,整天泡在舞廳,醉生夢死,放浪形骸。
在胡蝶忍無可忍提出分手時,林雪懷更是暴露出了丑陋的嘴臉,憑著一紙婚約各種要挾,死纏爛打。
為此,胡蝶不得不和曾經的戀人對簿公堂,打了1年官司。
她先后8次出庭,精疲力竭,幾近崩潰。
上海的小報記者,用各種香艷的文字,編排出胡蝶的諸多緋聞,將她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那場輿論漩渦中,胡蝶的形象和身心,都受到了嚴重損害。
那段時間,除了拍戲,她都把自己鎖在家里,誰也不見。
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讓她如驚弓之鳥。
胡蝶一度覺得自己失去了愛的能力,甚至沒了活下去的勇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