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個失落寶藏:西夏王陵藏寶、樓蘭王寶藏、李自成寶藏、張獻忠寶藏和石達開藏寶,堪稱中國寶藏傳奇。
其中,最有名、藏寶最多、最吸引人的就是張獻忠寶藏了。
據《世界年鑒》估算,張獻忠的藏寶數量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
財產能夠養活一個國家,是四川五年的GDP總值。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民間傳說,聊聊那些寶藏背后的故事。
圖1 張獻忠「江口沉銀」
2013年,每到夜深人靜的夜晚,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江面上,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成群的船只從不同方向駛來,駛入江心后,就開始拋錨固定。
這時候一群穿著潛水服,背著氧氣瓶,拿著金屬探測儀的人,趁著夜色,「撲通」一聲,就潛入了江中。
半響,又浮出水面。
接著,小船神神秘秘地消失在夜色之中……
也就是在這一年,市面上總會流出金冊、銀錠、「西王賞功」錢幣等多種文物。
雖然交易總是秘密進行的。
但是數量之多,再加上文物來歷的特殊性,很快引起眉山警方的注意。
圖2
根據線索,警方持續調查發現,有人夜間潛入岷江,盜挖文物并高價倒賣。
于是迅速組建了「2014.5.1」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專案組,進行秘密偵查。
一經調查,發現不得了。
這群穿著潛水服、帶著氧氣管、拿著金屬探測儀和成分分析儀,以及專業水下考古工具的「尋寶人」。
竟然一半以上,都是岷江彭山一帶的村民!
如果不是警方證實,任誰也想不到。
白天還扛著鋤頭的村民,到了晚上,就搖身變成了盜寶人。
實際上,上個世紀90年代,陸續有百姓在江中打撈出一種金屬的黑坨坨。
就在這片盜寶的江面上。
圖3
有一位村民還撿到了50兩一枚的大銀錠。
俗話「好事不出門,撿寶傳千里」。
很快,這件事情就傳得沸沸揚揚。
一時間,江邊尋寶,人滿為患。
剛開始,村民們只是好奇,試著到岷江河灘,用鋤頭啊、鐵鍬啊鏟鏟挖挖。
還真撿到了一些小銅錢之類的,但是不太值錢。
如果想多賺些,就要潛到水下,挖大物件。
因此,村民們開始到潛水基地學習潛水技術。
再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水下考古知識,購買水下考古工具。
這也就出現了開頭,村民「全副武裝」潛入岷江挖盜文物的畫面。
對普通的村民來講,這樣投資小,收益高,見效快的生活,刺激著他們的腎上腺素。
圖4
盡管有關部門明令禁止,也無濟于事。
《文物保護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
實際上,村民也知道,從岷江底挖出的東西是文物。
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法律的底線被他們拋到了腦后。
因為這讓大家聯想到了,在彭山當地,流傳了300多年的童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傳說當年張獻忠在江口兵敗,將金銀沉入江底,并派了一位將軍在此暗中守護。
後來,將軍去世,變成一座石鼓踞守于此,與河中的石龍遙遙相望。
圖5
意思就是說,只要找到石龍和石鼓就找到了 「通關密碼」。
并且從江中打撈出來的文物,也印證著,「銀子萬萬五」的真實性。
因此,這也成為了無數人追尋張獻忠財寶的「尋銀訣」。
張獻忠是誰,我們稍后再說。
現在先要搞明白的是,江中的寶藏到底跟他有沒有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