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雖有輝煌,卻也飽受多事之秋的困擾。災禍橫行,太平天國舉義,列強虎視眈眈,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危急時刻,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漢臣崛起,支撐起風雨飄搖的清王朝,為其延續命運。
然而,同一時期的太平天國內部卻不斷發生爭權奪利、腐化的現象,導致其失敗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戰事中,有人獻上了一條妙計,認為只要曾國藩依計而行,就能夠平定太平天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曾國藩聽完這條計策后不但沒有依計而行,反而將獻計之人處決。這一決斷引發了人們的疑問,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秀成,廣西桂平人,生于一個典型的清朝末期窮苦農家。他從小體弱多病,總是最后一個吃到已經冷了的稀飯,穿著補丁疊補丁的破舊衣服。李秀成還記得,小時候最難熬的冬天,他和弟弟都凍得瑟瑟發抖,只能緊緊抱在一起取暖。
有一次李秀成高燒不退,家里來看病的大夫要價銀五兩,父親哀求道:「我們這種人,哪里搞的起那麼多錢啊。」大夫聞言冷著臉走了,李秀成只能挨過這場病魔的摧殘。
李秀成爹娘從小就教導他勤勞謹慎,不能隨便挨打受欺,要敬重長輩。然而,即使他們再怎麼教導,李秀成還是深深體會到,在那樣的環境下,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是沒有尊嚴的。李秀成想要改變這種日復一日的窮苦命運,但又能指望誰呢?
李秀成從小力大無窮,適合做重體力活。每到收割的季節,李秀成總能向地主掙點勞動的錢。然而光靠兩手辛勤耕作,仍無法糊口度日。
為了多掙點錢,李秀成還背著幾十斤食鹽,每天步行數里地去縣城集市換取些油鹽醬醋。有時候行走在崎嶇山路上,他雙腿酸軟無力,膝蓋即將垮下,也只能咬牙忍著繼續趕路。
李秀成時常思索要如何翻轉這貧寒的命運,但群山環繞的桂平縣偏僻閉塞,讓他毫無頭緒。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戰敗割地賠款,李秀成這才隱約意識到,這個國家已經日漸衰微。
自己若不想一輩子活在水深火熱中,恐怕必須另謀出路才行。于是,他開始留意觀察周邊形勢,希望能找到一份出路。
1851年,李秀成終于等來了翻身的機遇。當聽說一個叫洪秀全的窮教習在距離桂平不遠的金田宣布反清建國后,李秀成好像看見了希望的曙光,他激動難耐,立刻決定要前去投身這場義舉。父親苦勸他三天三夜,母親泣不成聲,但李秀成心意已決,離家跋涉百里,來到了太平軍大營。
剛參軍時的李秀成,不過是太平軍千萬新兵中的一員,更無任何官職和榮耀。起初他只能負責看管馬匹、運送糧草等雜務。然而李秀成堅信只要努力,必可改變現狀。于是他勤奮學習軍事知識,對練兵法,又觀察老兵的作戰經驗,積極向長官獻策。
金田起義后,太平軍開始在廣西和湖南之間轉戰征討。一次伏擊戰中,李秀成生擒數名敵軍,獲得領袖賞識。又有一次,李秀成提議從山間小道出其不意襲擊清軍,獲得大捷。1852年,李秀成的勇猛作風與漸長的軍事才能,終使他晉升為一名萬夫長。
同年,太平軍進軍湖北,李秀成奮勇當先,率部登上城墻。
「我李秀成就是破釜沉舟,也要拿下這個城池!你們跟著我殺!」他大喝一聲,士氣高漲的太平軍奪城成功。
此役過后,李秀成順利晉升為參將。1853年,李秀成跟隨石達開進攻南京,又立下赫赫戰功,這次終于晉升為副將。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